师乐安笑着将夫子们扶了起来,口中说道:“夫子们传道授业更加辛苦,相比之下,我和王爷做的事微不足道。”
为了转移众人的注意力,师乐安说道:“对了,书本的内容,大家记得看一看。排版仓促,难免有所疏漏。若是有什么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也能及时更改。”
文学正其实觉得王妃想多了,在他看来,卢大儒率领官学群儒修订的课本自然是极好的,怎会有问题?不过他还是拍着胸脯说道:“王妃且安心,若是后续发现错误,我们会及时上报。”
师乐安微微颔首:“如此就拜托诸位了。”说着她认真看向了眼前几位年轻人:“下庠是培育人才的摇篮,诸位贤才劳苦功高,我和王爷一定会记下你们的功劳。”
文学正感动得都快哭了:“王妃千万别说这种话。若不是您和王爷提携,我们这些人还流落在乡野田间。能入下庠做夫子,能为王爷王妃效力,是我们的荣幸。”
而且新的下庠多好啊,窗明几净,书本精良,下庠还设了宿舍和膳食堂,他们不但节省了餐食费和房租钱,还能将家里人接来同住。
这么好的差事,他们能干到死!
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将马车上的课本全部搬了下来,到此师乐安今日的行程也就结束了。看看天色,时间还有些早,师乐安盘算着,要不转道去城南看看谢昭他们那边怎么样了?
正想着,有人发现马车上还有一个木箱子,“王妃,箱子里面装着的也是课本吗?”
师乐安想到了什么,上车开了箱子看了一眼。
箱子中装着微缩版的活字印刷模型。
方才文学正他们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工匠怎样的巧手才能在短期内拓印出数量如此多的课本,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微缩模型由活动泥印和木质模板组成,泥印和印章又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一枚泥印上都刻着一个字,沾染墨渍往纸上一按,就能出现一个小小的字。模板上用轻薄的木板隔出了整齐的列,正好能容泥印塞入。
恒帝生辰在十月末,谢昭和师乐安商量了一下,让印坊的工匠们定制了一套小小的模板,准备将这个当成礼物送往长安。
泥印上的字是用谢昭的字刻出来的,谢昭写了几十句祝贺语。到时候让恒帝无聊了自己去拼,想要什么样的祝贺语,自己印。
想到恒帝会在御书房兴致勃勃印着玩,师乐安笑着将箱子又盖上了:“这里面不是课本,这是我要带回王府的物件。”
回府的路上,小圆时不时看向了脚边的箱子,忍不住好奇道:“姑娘,这里里面装着的是什么啊?神神秘秘的,我能看一眼吗?”
师乐安道:“给圣上的礼物,你可以把它当成贡品。”
小圆吓得缩回了爪子:“那岂不是很贵重?”
师乐安应了一声:“是啊,很贵重。”
暂时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发明,却能大大推动文明建设。有了印刷术,书籍制作流传再也不会像先前那般繁琐又困难。
但愿她的善意能给大景的百姓带来更大的便利。
这时,马车的速度慢了下来,傅谦掀开车帘,示意师乐安看向车外。
掀开帘子看去,只见车窗外出现了王府另一辆马车。谢昭的侧脸出现在车窗上,端王爷像是刚发现了师乐安一样,微微转头装作诧异惊喜道:“王妃,巧遇。”
哪里来的巧遇?谢昭他们要去的金梅钱庄分号在城南,而她现在在城东,根本不顺路。想来是谢昭他们的事情提前办完了,他特意拐了个弯来接自己。
这点上,她和谢昭总是有莫名的默契。就算谢昭不来,她也准备去找谢昭了。
看着小少年温润的眉眼,师乐安也学着他的样子,惊喜打了个招呼:“哎呀,王爷,巧遇。这是要去哪里啊?”
两辆马车并驾齐驱,马车的车窗只相隔了两尺的距离。谢昭的双目像是含着秋水,隔着车窗看向了师乐安,“听闻西市新开了市集,想去看一眼。王妃要一起去吗?”
师乐安欣然赴约:“好 ,同去。”
谢昭眼中的光亮得师乐安无法直视,偏偏他还在慢悠悠地打着商量:“此处离西市不远,要不步行而去?”
师乐安觉得自己被谢昭的视线看得脸都烫了,“哎,好。”
谢昭心情极好地笑了:“上次你说,西市有家很好吃的馄饨,是哪一家?我们一道去品一品?”
师乐安呵呵一笑:“我不太记得了。但是王爷,若是我们继续趴在车窗上这样聊天,很快就到西市了,咱也就不用走路了。”
说着师乐安吩咐道:“傅护院,停车。”话没说完,她已经掀开帘子钻了出去:“阿昭,下来,我请你去吃馄饨。”
来到幽州后,忙碌的事情太多了。说起来两人还没时间好好逛过蓟县。长街上人群熙攘,二人并肩而行。
走在人群中没有带护卫的二人,看起来只是一对俊俏的年轻人。因为二人的容貌很突出,还引得不少路人注目。
走了一段路后,谢昭像是发现了什么惊喜一样同师乐安分享:“乐安你说得是对的,就算走在大街上,也不会有多少人能认出我们来。方才我还在想,我这样走在街上,可能很快就会被人认出。你看,都快走到西市了,没人发现我。”
师乐安笑道:“那是自然,我们脑门上也没贴着身份。其实不带护卫和仪仗,走在街上除了认识你的人会发现你的身份之外,大多数人不会在意你是谁。”
她之前也因为一些顾虑,也有谢昭这样的想法,为此她还特意在脸上敷了粉,想要遮盖自己的容貌。
事实证明百姓和官员们认的不是他们的脸,而是他们的仪仗。没有仪仗在身,哪怕百姓们跪拜过他们,也依然分不出谁是谁。
谢昭若有所思,随即双眼一亮:“这是好事啊,如果他们认不出我们的身份,我们可以大大方方走到民间,倾听百姓的真正需求?”
师乐安眨眨眼,“我觉得可以。”
说话间,西市已经到了。南来北往的商队们往西市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摊贩们沿街摆放着货品,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鲜活热闹的感觉,比驾车路过时更加强烈,师乐安笑了一声:“阿昭你看,开集市确实带来了繁荣……”
话音落下,师乐安却没听见谢昭的回应。
转头看去,就见谢昭停在了一个卖饰品的摊位前:“乐安快来,我发现了一款很适合你的发簪。”
说着谢昭从摊位上拿起了一枚小小的玉簪,玉簪尾部点缀着粉色的玉石,玉石雕刻成了一簇桃花的模样。
谢昭捏着发簪认真地凝视着师乐安,眼中像是倒映着星河,“乐安,你看,不是春日也能见桃花。我能有幸为你戴上这枚发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