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家还在为榨车的事儿头痛不已的时候,一辆牛车拉着两个绞石和榨车底座进了下湾村,直往村尾而去。
原来早在一个月之前,村尾的几户人家就已经开始筹钱,打算几家一起合用一台榨车了。
当时李桃花听陈香芹提起榨车的事,便回去也跟自家老爹也提了一嘴,李长水听了心里便有了想法,当即就找到陈川柏,表示自己也想加入。
陈天冬家负责榨车的榨床、榨撵和榨糖场地,不需要再额外出资。陈川柏、陈远志、陈半夏和李长水四家平均分担绞石和底座石盘的费用。
榨车的费用即使分担下来,一家也还要出将近三两的银子,其他几家还好,至少还有些家底,不过之前挖了水井,这次再做榨车家底也几乎是掏空了。
眼看欠赵家的工时今年农忙应该就能还完了,李长水是不好再向赵家开口了,再说如今的赵家已经有了固定的长工,只怕他若是真上门去问,就不是去帮忙,而是去给人添堵了。
咬咬牙,他决定把家里能卖的兔子都卖了。之前从赵家买的兔子繁衍得还挺快,这一年多来养下来的也有一百多只了,若不是之前刚养的时候不懂,折损了不少小兔子,要不然还有更多。
原本他是舍不得卖的,但是如今实在是拿不出银子了。
兔子数量虽多,但大个的成年兔也就二三十只,其他的大大小小数量不等,昨天还刚下了两窝,因为兔毛覆盖着,也看不清多少只。
也正是这次卖兔子,让李长水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发家致富之路。
话说因为急着凑钱,他当天就抓了十几只成年的兔进城,想着试试看。毕竟兔子肉还是挺贵的,一般人家可舍不得吃,也就只能卖给酒楼或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了。
刚开始他运气不太好,跑了两家酒楼都没人要,就想着实在不行就回去卖粮算了,直到第三家才卖出了两只,人家说若是野味,那是有多少算多少,只可惜他的是家养的,不过因着今天酒楼里没收到野味,就买下两只先用着。
不过即使只卖出了两只,一斤四十文,两只兔子足足有十二斤六两重,两只兔子竟卖了五百零四文!这让李长水信心倍增。
一个早上跑下来,十几只兔子卖出了六只,一共挣了一两四百八十二文。虽然这钱还不够,但是陈家说他们已经付过定金了,其他的钱只需提货的时候交就行。
酒楼都跑遍了,剩下的八只李长水决定到长乐坊试一试,毕竟那边住的是县里的大户,说不定还能卖出几只。
也亏他多跑了一趟,长乐坊的刘员外过两天过六十大寿,厨房管事的见他上门,想着买了正好可以用得上,虽不是野味,但也能多个菜色。
剩下的八只兔子刘府包圆了,不过因要得多,管事的压价只给了三十五文一斤。这价压得厉害,李长水自是不肯的,最后还价定了三十八文一斤。
八只兔子,一共五十一斤二两,卖了一两九百四十五文。
十四只兔子竟然就挣了三两多银子!李长水光是想想,摸着胸口的手都在发抖。当然他也知道这是因为自己运气好,碰上了刘府在办酒席,不然他剩下的兔子还真不一定能那么快就卖出去。
将榨车的钱给了陈家,再把欠赵家的农具租用金结了,他的钱袋子又空了。
尝到了甜头的李长水第二日清晨,特地租借了陈天冬家的牛车,把家里除了正在孵蛋的两只母鸡,其他的**鸭鸭全部装上了牛车。
“她爹,你这是在干啥,那些鸡鸭养着正下蛋呢!”
好不容易才从鸡崽养到下蛋,赵招娣可舍不得将鸡鸭都卖了。
“卖了换些钱,再置办点东西回来,咱们总不能一直租着人家的农具吧?鸡再过一阵子就能孵出小鸡了,至于鸭,到时候再买些鸭崽回来养就是了。”
赵招娣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便只能放手。
想着刘府要办寿宴,李长水第一家找的就是刘府,只可惜刘府鸡鸭早就备下了。
刘府这条路走不通,他在长乐坊转了一遍也只卖出去了四五只。最后没办法,他把各个酒楼又转了一遍。
走了一趟酒楼下来,鸡鸭还卖不到一半。赚到的钱买了一把锄头和一把镰刀又没了,就这还是他跟铁匠磨了半天的嘴皮子才买下的。
再过两日赵家就要开始夏收了,李长水想着要不第二天再到隔壁县试试。
赵招娣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能折腾,没想到他不只是说说,第二天还真去了,而且天都要黑了了人还不见回来,搞得一家人跟着提心吊胆的。
鸡鸭这回倒是全部卖出去了,李长水又往家带了一把柴刀、一把菜刀和一把铲子。
眼见这稻子还没收割呢,李长水又开始打稻子的主意,赵招娣只能转移他的注意力。
赵家收了早稻种晚稻,种了晚稻砍糖蔗,整个农忙季节不停歇,忙忙碌碌了大半个月才将糖蔗砍完。
依着前面说好的,李长水预支的工钱按天算,一天三十文,本来十天前就工时就够了,多出来的天数赵春兰本是要按五十文一天的工钱结算给他的,可是他怎么都不肯要,赵春兰只好作罢。
李家的水田不多,赵招娣带着孩子早就搞清楚了,不过糖蔗确是还有一半没砍的。
还清了欠赵家的工时,李长水的心里松快了许多,终于也有时间多看顾着家里了,一天到晚恨不得都窝在自家的地里,不过几日的工夫就把糖蔗砍完了,榨床和榨撵早就做好了,只等着榨车的绞石和底座石盘完工就可以安装榨车了。
这不今日一听说陈家几个后生要到城里取绞石和底座石盘,他早饭都没吃就跟着去了。
村民们得知陈家几户合用一个榨车后也纷纷起了心思,在各家亲族或是好友之间寻求合作伙伴。
匠人帮忙把东西送到之后刚想离开,就又有人找他们定制东西了,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这玩意儿的作用。
之前赵春兰找他们定做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石磨,可是那玩意儿怎么看怎么不像,后来陈长平又找他们定制,他们就更好奇了,而且两单生意还都是下湾村的。
时光匆匆而过,通过两年多的糖蔗种植,下湾村几乎家家户户重建了青砖大瓦房,赵春兰也趁着农闲时段,请人把后面的两座山一起圈进了她的私有地盘。
辣椒经过繁衍种植,她家如今一半的旱地种上了辣椒,另一半依旧种着糖蔗。只是令她想不到的是一场风雨即将降临,在这一场风雨的暴击中她又成了无家可归的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