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星的生态修复工作在孙岚和吴风的带领下初见成效,为战场局势带来了转机。
与此同时,随着机甲即将投入战斗,一种新的挑战摆在了蓝星医疗团队面前如何应对机甲作战可能造成的新型伤势。
刘悦和张成深知责任重大,他们带领医疗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开启了医疗保障升级的紧迫任务。
在蓝星各地的医疗点和前线临时医疗站内,刘悦组织医疗团队成员紧急开会。
她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看着大家说:“机甲作战必然会带来与以往不同的伤势,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升级医疗设备,确保每一位受伤的战士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张成在一旁补充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考虑到战场的特殊环境,提高医疗设备的便携性和治疗效率,让我们的医疗保障能够跟上战斗的节奏。”
为了深入了解机甲作战可能导致的伤势,刘悦和张成与机甲研发团队进行了密切沟通。
他们详细询问了机甲的武器系统、防护机制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结合机械生物的攻击方式,分析出了几种可能出现的新型伤势,如能量武器造成的灼伤、机甲故障引发的挤压伤以及因机甲高速移动导致的冲击伤等。
针对这些伤势,医疗团队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
在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专注地进行着各种实验,试图研发出专门针对这些新型伤势的治疗药物和技术。
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借鉴了以往治疗类似伤势的经验,同时结合蓝星的先进科技,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
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失败,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
研发出了一种能够快速修复受损细胞的生物凝胶,对于能量武器造成的灼伤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还发明了一种微型机器人,它可以在人体内自主寻找受伤部位,并进行精准修复,大大提高了治疗挤压伤和冲击伤的效率。
在医疗设备改进方面,张成充分发挥他的技术专长。
他带领技术团队对现有的医疗设备进行了全面评估,针对战场需求进行优化。
他们将大型的医疗设备进行小型化改造,使其更便于携带和在前线使用。
例如,将原本体积庞大的手术机器人改造成了便携式的微型手术辅助装置,医生可以通过操作这个装置,在前线对伤员进行更为精细的手术。
同时,他们还提升了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伤员病情的快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自动生成,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
为了让新的治疗方案和设备能够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医疗团队在前线设立了更多的临时医疗站。
这些临时医疗站分布在各个战场附近,确保受伤的士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
刘悦亲自对医疗站的布局和设备配置进行了规划,每个医疗站都配备了先进的诊断设备、紧急治疗仪器以及充足的药品和医疗耗材。
同时,她还组织了医疗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新的治疗方案和设备的操作方法。
在一次模拟机甲作战的演练中,医疗团队对新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行了实战检验。
模拟战场上,“受伤”的士兵被迅速送往临时医疗站。
医疗人员运用新的诊断技术,快速确定了伤员的伤势,并使用新研发的治疗药物和设备进行治疗。
整个救治过程高效有序,伤员的伤势得到了及时控制和缓解。
通过这次演练,医疗团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有待提高,治疗流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他们迅速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然而,医疗保障升级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资源短缺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研发新的治疗药物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而此时蓝星的资源因为战争和其他需求已经十分紧张。
刘悦和张成积极与赵阳等负责资源调配的人员沟通,向他们详细说明了医疗保障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争取到了一部分关键资源,保障了医疗保障升级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着医疗保障的升级,蓝星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士兵们知道,即使在战场上受伤,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这让他们在战斗中更加勇敢无畏。
而在医疗团队全力提升救治能力的同时,郑辉和周悦也在为外交争取支援而努力。
他们穿梭于蓝星各势力之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为蓝星文明对抗机械生物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