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与机械生物的激烈战斗,探索小队在短暂休整后,继续围绕遗迹展开深入研究。
孙岚和吴风在探索过程中对遗迹周边独特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决定将在遗迹采集的样本带回飞船,放入生态模拟舱进行模拟研究,期望能从中揭示更多关于上古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奥秘。
回到飞船后,孙岚和吴风立刻投身于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生态模拟舱是飞船上用于模拟不同星球生态环境的先进设备,它可以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大气成分等各种环境参数。
孙岚小心翼翼地将从遗迹采集的植物、微生物样本放置在模拟舱内,吴风则根据在遗迹的观察,仔细调整模拟舱的环境参数,力求还原遗迹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模拟舱内,那些奇异的植物在特定环境下开始生长。
它们的生长速度和形态变化让孙岚和吴风惊叹不已。
有些植物的生长速度极快,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而有些植物则呈现出奇特的形态,它们的枝干扭曲盘旋,似乎在适应某种特殊的环境压力。
孙岚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活动,发现这些微生物与蓝星上的同类有着显着差异,它们的代谢方式和生存策略都让人感到新奇。
“吴风,你看这些微生物,它们的生存方式好像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孙岚指着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说道。
吴风凑近观察,点头表示认同:“没错,而且这些植物的生长规律也很奇怪,它们似乎对遗迹中的某种能量有着特殊的感应。”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吴风调整模拟舱内的能量场,模拟遗迹中的能量波动。
果然,植物的生长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原本生长缓慢的植物开始加速生长,而另一些植物则改变了生长方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遗迹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能量,微生物则在土壤中分解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而这种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似乎与遗迹的能量核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岚记录下这些数据,思考着它们对蓝星生态研究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弄清楚这种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或许可以为蓝星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在模拟研究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植物在模拟环境中出现了病变,这让孙岚和吴风十分困惑。
经过仔细检查,他们发现是模拟舱内的某些微量元素比例与遗迹环境存在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在遗迹采集的数据,对模拟舱的环境参数进行了多次微调。
在不断调整和观察的过程中,孙岚和吴风逐渐构建出了遗迹生态系统的初步模型。
他们发现,这个生态系统不仅依赖于特定的环境条件,还受到上古文明活动的深刻影响。
例如,遗迹中的一些建筑和设施似乎是为了调控生态系统而建造的,它们可以引导能量流动,促进植物生长,维持生态平衡。
“吴风,你说上古文明是怎么做到精确调控这样复杂的生态系统的?”孙岚好奇地问道。
吴风思考片刻后回答:“我想他们一定掌握了某种先进的生态技术,也许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
这对我们蓝星文明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他们意识到,通过研究遗迹生态系统,蓝星文明可以在生态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孙岚和吴风还与其他队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林晓从科技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可以利用量子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它们的基因奥秘。
钱浩则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建议结合物理学和化学知识,分析遗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过程。
这些建议为孙岚和吴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模拟研究的持续进行,孙岚和吴风对遗迹生态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蓝星文明的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探索小队后续的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他们深知,在这神秘的遗迹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宝藏,等待着他们去挖掘。
而生态系统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完成了一轮模拟研究后,孙岚和吴风整理好数据和研究成果,准备与其他队员分享。
他们知道,这些发现将对整个探索小队的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也为蓝星文明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刻,他们满怀期待地走向会议室,准备迎接新的讨论和挑战,继续在探索遗迹的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