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寺法会之后,独孤辰的腿疾便好了,初初在朝堂之上露面,叫不少朝臣都看了个清楚。
武全帝关心垂问是哪位医者能有如此本事?
独孤辰照实作答,一位四海云游悬壶济世的郎中。
宋青若是听到这话,估计只会嗤笑一声,这话用来形容他的师傅还不错,他师傅确实是一个鹤发童颜云游四海且悬壶济世的神医。
只不过他嘛,姑且算是一个爱钱的俗世人罢了。
武全帝神色疏朗,再问他体内余毒如何,独孤辰轻咳几声,“余毒未解,但暂时压制,不知寿数几何。”
君臣之间兄弟之间关切几句,残王置之死地而后生,福大命大。
边郡战事稍平,武全帝收揽了兵权,又借口让独孤辰养伤为由,领了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一职,也算是让此等武将人才不被埋没。
北风呜咽,大雁南归,展眼秋分已至。
清渠已经离京好几日了,这些日子都是素桃在她身边侍候,沈星月不提及清渠去了何处,素桃也不多问,只说王爷福大命大,一双腿疾可算是好全了。
年轻女子托腮看着窗外飘零了一地的金桂,掐算着时日,清渠去了这么久,算算也该回来了。
贵乐坊打听的消息还没送来,光是探听消息的定金都送出去不少,沈星月不敢动用残王府上的银钱,生怕独孤辰会怀疑,这些时日卖了好些个药丸子才将将把定金给交上。
熬的已是双眼昏花了去。
见沈星月心不在焉,许是没听见去她方才说的话,素桃又走进,一边侍弄窗前的梅瓶,一边道,“王妃,素日来熬夜,连眼睛都熬红了,既然手头上缺银钱,何不找王爷借来?”
沈星月摇摇头,“这笔钱不少,若是被独孤辰发现了就麻烦了。”
“可王爷未必会探听王妃的事。”
就像在王府住了许多月,二人之间见过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彷佛就是住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
素桃不免为他们俩心急,真要生分成这样,何时才能看见夫妻恩爱的日子?
未料到,比素桃还急的人多的是。
眼见着王爷的腿疾好了,头次进宫皇后娘娘赏下来的两个侍婢便有些坐不住了,进了王府这么久,她们算是看清了,王爷冷心冷清,加上之前腿伤未愈,便是一次都不往王妃屋里去,可见这王妃在王府之内是个不受宠的。
王妃不受宠,她们的机会不就来了?
春花秋月二人想了法子,暗中盯着沈星月,就是想看看王妃每日究竟都在忙些什么。
——
贵乐坊来的消息比沈星月意料之中要快的多,清渠还没回来,贵乐坊的管事便让人递了信。
密信拿到手中的时候,她还有几分期待。
在贵乐坊打听消息的价钱十分昂贵,且一次只能问一个问题,那银子哗啦啦的流出去,换回来的只有这薄薄的一张信封。
沈星月问的是,柳木的那个死胎,究竟是死了,还是没死?
信封拆开,里头只写着一行字,“元贞二年,外室柳诞下一死婴,送去坊间,长至六岁,接入府中。”
那婴孩没死,可柳木为何冒着风险让所有人都觉得她自己诞下一名死婴呢?是为了保全自己还是为了保全那个婴孩?
当时庄徽也有身孕,柳木先行产下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能让沈怀良对她更加怜惜几分,可她为何冒着让沈怀良失望的风险,承认自己诞下的是一名死婴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
沈星月揉着额头叹气,这么多银子就换过来这点消息,那贵乐坊果然挣钱。
“笃笃——”
门被敲响,沈星月顺手将密信扔到铜炉里,素桃端来小厨房的补汤,给她盛了一碗,道,“王妃身子弱,入秋之后饭也吃的少了,每日吃的像是猫食似的,还不如白虎吃的多呢,长此以往,非要垮了身子不可。”
言罢,手边便多了一碗羊肉冬瓜汤。
沈星月笑着点头,瞧见白虎在她身后摇摇晃晃的走进来,笑着招了招手,白虎似也是认得这就是它的主人,尾巴摇的更欢了。
沈星月摸了摸白虎的皮毛,进府这些时日,白虎倒是越长越大了。“素桃,你上次是怎么寻到的那侍候柳木的婆子?”
素桃默了默,道“这好办,知道柳木当外室的时候宿的是哪个院子,纵然现在已经卖出去了,但左右邻居还在,使点银子就能打听出来她们的长相,王妃问这些做什么?”
“我还想让你帮我打听一个人。”
“谁?”
“一个接生婆子。”
——
清渠一去半月都没有消息,沈怀良的老家据京城最多也就四五日的行程,这一来一回加上探听消息,半个月怎么说也该回来了。
正想着,府上小厮急匆匆送来一封信,没有署名,“这是从哪的来的?”
“回王妃,一个卖糖葫芦的摊贩递来的,说是一个年轻的姑娘给她的,让他交给府上的女主人。”
沈星月了然,拆了信封,却是一句摸不着头尾的话,“王妃,今日酉时于城外破庙有要事相告,耳目混杂,晚则失矣。”
王妃....破庙....
什么事不能回到府中再说,难不成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何况,清渠素来不唤她王妃只叫她姑娘。
默了默,沈星月将纸条平坦在桌案上,自己只带着车夫去了城外的破庙。
——
素桃挑了煮好的骨头给白虎磨牙,见它吃饱了才收拾了狼藉,待洗净了手往寝屋一看,晌午时还坐在屋内的人不见了,屋里屋外找了一圈都没见着人影。
寻来院内的下人一问,才知王妃出门去了。
王妃素日出门身边不是有清渠就是自己,眼下清渠不在,王妃出门理应带着自己才是。素桃心中一紧,直奔屋中,竟看见一副字条。
那字条被麒麟镇纸压着,正是一行字迹。她一一看去。
“王妃,今日酉时于城外破庙有要事相告,耳目混杂,晚则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