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血之孙吴 > 第1379章 东晋权臣

血之孙吴 第1379章 东晋权臣

作者:布鲁斯老爷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7 21:48:53 来源:小说旗

庾亮(289年-340年2月18日),字元规,颍川郡鄢陵县人。

东晋时期名臣、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出身颍川庾氏。

早年被琅邪王司马睿召为西曹掾,先后任丞相参军、中书郎等职,因其姿容俊美,善谈玄理,且举止严肃遵礼,颇受器重。

其妹庾文君又嫁世子司马绍为妃,他与司马绍也结为布衣之交。

王敦之乱时,以左卫将军协同平叛。

晋成帝即位后,庾太后临朝,庾亮拥有决断政事之权。

他执政后,一反王导的宽和,依法断事,又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室,因而大失人心。

后执意征流民帅苏峻入京,造成了苏峻之乱。

京师陷落后,庾亮逃奔寻阳,与江州刺史温峤共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平定了动乱。

乱事平定后,庾亮出镇豫州。

陶侃死后,又代其为征西将军,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诸军事。

咸康五年(339年),庾亮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但遭朝臣反对。

不久,重镇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忧闷成疾。

咸康六年(340年)逝世,终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善书法,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

………

庾翼(305年~345年8月16日),字稚恭,颍川鄢陵人。

东晋中期将领、外戚、书法家,征西将军庾亮、晋明帝皇后庾文君之弟,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

庾翼外表风仪秀伟,年轻时便有经世大略。

苏峻之乱时,以白衣身份守备石头城,又随庾亮逃奔温峤。

事后,受太尉陶侃征辟,历任参军、从事中郎,后任振威将军、鄱阳太守,转任建威将军、西阳太守。

庾亮准备北伐时,任命庾翼为南蛮校尉、南郡太守等职,镇守江陵,以协助保卫石城之功,封都亭侯。

庾亮逝世后,出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接替庾亮镇守武昌。

后部署诸将,意图北伐,任征西将军、荆州刺史。

永和元年(345年)去世,获赠车骑将军,谥号“肃”。

有文集二十二卷,《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庾翼工书法,《淳化阁帖》收录有《故吏帖》,《宣和书谱》称其“善草隶,与王羲之并驰争先。”有其草书《步征帖》、行书《盛事帖》。

………

不得不说,像何夔、杜畿、范晷都是不错的人才,未来都能做到刺史。

不过像庾亮、庾翼就不好说了,虽然说是人才吧也确实是,但也就那样了。

在历史上,二人都是东晋的外戚,不过执政能力实在一般。

这一世,二人南下投奔于我,至少是不可能再做外戚了。

这使得二人不可能再执掌最高权力,充其量也只能做到太守、刺史,了不起就是到幕府为官。

因此,这二人同样可用,但绝不可大用。

由此,二人又让我联想到了东晋那一连串有名的权臣——王导、王敦、庾亮、庾翼、桓温、谢安!

东晋一朝是王、谢、庾、桓—四大家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在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

如今,琅琊王氏、谯郡桓氏都已经投了刘裕,陈郡谢氏、颍川庾氏则是投奔于我,而两晋的皇族—河内司马氏则是投奔了大周。

而魏晋时期之所以会出现士族掌权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门阀制度,起源则是因为东汉的察举制度!

曹魏、西晋以来逐渐形成的门阀世族制度,到东晋时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举贤不出世族(势族、士族),用法不及权贵,充分暴露了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而东晋的士族分侨姓和吴姓。

侨姓士族以琅玡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颍川庾氏等为高门着姓。

其中,王(导、敦)氏和谢(安、石、玄)氏两家最为显赫。

王导一门三世为公,谢氏自魏、晋以来,不下九卿。

吴姓士族以顾、陆、朱、张、贺等为代表。

南北士族都广占田泽,官居要职。

王导仅在钟山附近就有八十余顷(大约一千一百亩)田地。

号称“江口之蠹”的大族刁逵有田万顷,奴婢千人。

东晋末年,谢琨“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

这些士族之家,争夺人口,封山占泽,横行乡里,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东晋的士族阶层在政治上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可以凭借门第资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凡出身士族的子弟都可为清流官(地位高、俸禄厚,却又清闲的职务);

而寒门出身的人则只能居浊流(地位低、俸禄少,公务繁杂的职位)。

东晋各级政权为门润士族所把持,皇帝多为傀儡,“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

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大部分是由过江避难的北方侨姓士族与世居江南的南方吴姓士族组成,存在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之间一直相互排挤。

在东晋统治的一百多年中,侨姓士族占据统治的主导地位,而吴姓士族则一直被排斥。

晋元帝年间,北方大臣王导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他在南北士族之间奔走,极力劝说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

后来,江南士族也曾多次因为不满东晋的统治而起来反抗,从而大大地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自晋元帝元年(317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是东晋发展比较平稳的时期,虽然在此之间也有过一些叛乱,但都被镇压下去了。

元帝末年,王导之弟王敦起兵反晋,遭到其兄王导与朝臣的抵抗而未能成功。

其后,虽然桓温也曾觊觎帝位,但又被王谢两大家族抵制下去。

385年,东晋重臣谢安病死,晋孝武帝将大权交于其弟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把持朝政,他们暴虐无能、大肆剥削人民,使图谋王位的大族有机可乘。

398年,以桓玄为盟主的王恭、殷仲堪、庾楷等人的联军占据了建康以西的州郡,使朝廷的统治被限制在东方的八郡内,从而开始了其衰亡的过程。

从那以后,东晋一朝的权臣们逐渐地走起了下坡路,直到刘裕掌权后又逐渐形成了寒门掌机要的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