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血之孙吴 > 第1482章 军制变化(上)

血之孙吴 第1482章 军制变化(上)

作者:布鲁斯老爷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7 21:48:53 来源:小说旗

现如今,按照各国的实力划分,彼此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就比如,各国之间的人口数量、青壮数量、军队数量,以此就可以看出各国的实力差距。

比如我方有人口三千万,青壮六百万,军队四十万,差不多是十五丁抽一。

北周有人口一千万,青壮二百万,军队近四十万,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北齐有人口八百万,青壮一百五十万,军队近二十五万,差不多是六丁抽一。

朝廷有人口六百万,青壮一百万,军队近十五万,差不多是七丁抽一。

燕国有人口五百万,青壮一百万,军队近二十万,差不多是五丁抽一。

并州有人口二百余万,青壮近三十万,军队最多可达三十万,几乎是全民皆兵。

各方势力之间之所以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各**制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之间发展不同所造成的。

在军制上,我方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再辅以辅兵制度和军团制度。

在三大制度相辅相成之下,我方治下的青壮都可以参加辅兵训练,从中再挑选出优异者加入军团为正规军。

因此,我方兵员众多,且军团战力强大。

北周实行府兵制度,所谓府兵其实就是职业军人,只不过占比比较低罢了。

与北周近千万的人口规模相比,如今北周的府兵数量不过二十大贵族的食秩户籍数量,这也是北周铁骑数量不多却又战力强大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北周朝廷掌控着更多的人口,这些人又可以随时化作为兵员。

因此,在不动用铁骑的情况下,北周轻易就能征召并组织起三十万大军。

北齐和朝廷都实行屯田制度,青壮们平时为民负责种田,战时为兵负责征战。

在此基础上,两方在不影响后勤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征召并组织起很多的军队。

除此以外,两方还存在着常备兵的情况,以满足各自的战略防御需求。

燕国则完全实行常备兵制度,且内部只有近二十万骑兵,并由国内五百万人口负责供养。

所谓常备兵只需要负责打仗,平时以训练为主,并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其他工作。

说到常备兵,其实各国都有存在,只不过数量不一罢了。

比如在我方只有襄樊军团、水师军团、淮北军团、两支近卫军团,以及阳平关、武关、襄陵的守军,总计大约十八万常备兵。

比如在北周只有十万铁骑属于常备兵;

而北齐和朝廷的常备兵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万人的规模,且大多是负责驻守边关。

要是到了后勤补给困难的时候,这些军队也是需要进行屯田工作的,就跟我方大部分军队差不多。

至于并州方面,其内部甚至都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因此方方面面的制度都不完善。

并州军是真正的全民皆兵,能够哗啦啦都去种地,又能够哗啦啦都拉出来打仗。

各方势力之间实行着不同的军事制度,而要说具体哪一种制度最好,恐怕也很难说清楚。

只能说各有各的好,毕竟各方势力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具体情况就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我方占据着南方之地,山地众多,耕地较少。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南方要想抗衡北方就只能另辟蹊径,因此只能大兴工商业。

这使得我方不可能实行大规模的屯田制度,只能采取小规模的军屯,以此减轻后勤运输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辅兵制度、义务兵役制度、军团制度,三者相辅相成才是最佳选择。

而到了北方,由于现在气候的变迁,因此就必须实行屯田制度。

如此一来,北方各势力既能稳定地方,又能同时保证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至于北方四雄之间的差异,又主要体现在民族的不同上,尤其是胡汉两族之间的差异。

比如北周是以鲜卑为主体,以铁骑为主,因此实行府兵制度。

这使得北周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骑兵可以使用,且能在保证战斗力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地方上屯田制度的实行。

二者同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且能够完美地融合。

要说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军事制度的出现,说到底还是因为各国的战略需求不同,且各自的领袖不同。

毕竟各方势力的领袖是来自于魏晋南北朝的枭雄,在这个架空世界里,他们身上又大多带着其所处时代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要想探究制度的不同,就得从历史中去探寻答案。

在上古时期,人类文明刚刚出现,彼时的人类还是一个个部落。

部落之间原本相安无事,或男耕女织,或以狩猎为主。

可一旦彼此之间起了冲突,那么就会发生摩擦,进而爆发战争。

一旦开打,赢了可以得到对方的资源,输了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快人们就发现,掠夺远比原来的生产方式要来的简单。

可通过战争进行掠夺存在风险,赢了没得说,可要是输了呢?

因此,在发动战争之前,首先要保证自身的强大,从而才能够稳稳地胜过对方。

如何强大?

无非就是提升己方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等,小团体之间尚且如此,更别提国家层面了。

因此,制度的创新往往都是为了自身的强大,而各种制度的出现也是各个时期进行得不同的创新。

比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口都不多,如何强大?

那就只能全民皆兵,平时种地,战时为兵。

因此,战国时期动辄几十万大军出动,很多时候就是全民皆兵的情况。

打仗前太平了十几年,积累了吃不完的粮食,然后所有人一起上战场。

直到秦国统一之后,再到秦汉交替之际,情况又不同了。

毕竟国家大了,人口也多了,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有仗所有人一块上了。

那怎么办呢?

于是乎,由于秦朝灭亡的失败教训摆在眼前,到了汉朝后新的制度又应运而生。

义务兵役制度!

这项制度并非我方的创新,实际在西汉就有,只不过并非是全国性质的。

比如哪里有叛乱,或者哪里有外敌入侵,那么朝廷就派太守或者将领前往。

当地百姓在义务兵役制度下需要积极参军,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直到汉末,再到三国时期,情况又不一样了。

因为战争变多了,人口变少了,且天灾不断。

为了稳定地方,也为了应对频繁的战争,于是屯田制度应运而生。

只不过屯田制度也不是曹操的创新,而是对原有制度的改良,是将原本小规模的军屯改为了大规模的民屯。

再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政权由游牧民族建立,因此新的制度又孕育而生。

这就是府兵制度,职业军人开始出现,军人和平民的差异也开始体现。

自那以后,朝廷的正规军再也不是随便哗啦些百姓就能组建了,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精良的装备、强大的国力等等。

在此之后,唐、宋、元、明、清在军制上再也没有了创新,也就是说到了职业军人出现后军制其实已经到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