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血之孙吴 > 第397章 议定盟约(上)

血之孙吴 第397章 议定盟约(上)

作者:布鲁斯老爷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17 21:48:53 来源:小说旗

曹军在我方大营以北也立了一座大营,双方相距十里,又各自距离高台五里。

三天后,到了约定的日期,双方各自倾巢而出,在高台周围布下阵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日,我方的辎重队便已经抵达。

此时,位于高台南侧的我方大军有近十万之众,增加了孙贲的无难军、我和周瑜的部众。

双方再次会面,我方首先交还俘虏,一万俘虏终于回归大本营,不禁喜极而泣。

谁知,曹操面对归来的俘虏,只是看了一眼,便不再多管,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容。

所有俘虏已经归还,我方再不相欠,因此面对曹军更加从容。

随后,双方的主要人物再一次登上高台,然后面对面坐下来。

接下来,便是针对双方盟约,进行商议的环节。

曹操方拟定的盟约书写在一卷布帛之上,我接过来之后便将其展开,然后与周瑜、王猛、鲁肃一起查看起来。

只见上面洋洋洒洒写满了文字,赫然是十项条件,内容如下:

一、贵方交还全部的俘虏;

二、贵方交还南阳一郡;

三、贵方需要为我方提供粮草支援;

四、双方开展贸易往来;

五、双方边境——淮南地区驻军不得超过两万,南阳地区驻军不得超过两万;

六、贵方务必出兵加入联军,组建联军,共同讨伐异族;

七、贵方出动的军队数量需达到联军总数的两成,并提供联军所需粮草的五成;

八、盟约长期有效;

九、凡朝廷的征召,或再有组建联军的需要时,贵方不得拒绝;

十、贵方不可讨伐未被定性为逆贼之诸侯,否则盟约失效。

………

曹操方的盟约几乎都是针对我方拟定的,要求不可谓不严苛,但都在情理之中。

眼下,第一项要求归还俘虏,已经达成了。

第二项要求归还南阳也没问题,但按照韩当的提议,我方也要求曹操方要补偿广陵一郡。

第三、四、六、八项要求也没问题,唯独第五、七、九、十项,都是关于军事方面的。

其中,第五项规定了我方在边境的驻军人数,乍一看有点让人不爽。但如果按照我方的提议,双方就此以淮南为界的话,那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至于第七项同样乍一看有点让人不爽,但我细细想后,便也释怀了。

倘若联军总数达到五十万,那我方就需要出动十万大军,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

唯独其中涉及到的粮草问题,五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消耗量高达三百万石,再加上运输中的消耗,以及战争中的折损,就需要一千万石,而我方需要提供一半,那就是需要五百万石!

扬州的耕地面积约为七千万亩,亩产二石,一年的粮食产量便在一亿四千万石。

再按照我方现如今的税收——大致是二十税一,那就是大约七百万石的农业税收。

单单一个扬州就有七百万石,假设荆州的情况和扬州差不多的话,那就是翻一倍,也就是一千四百万石。

再加上我治下的百姓,因为我的治下经历了赋税改革,所以赋税极低。不仅百姓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粮食还吃不完,因此百姓也会把多余的粮食平价卖给官府。

也因此,我方已经有别于其他诸侯的粮本位,而是成了金本位。

所谓金本位,就是我方的赋税以收取钱财为主,粮草为辅。

因为我的治下大兴工商业,加上高昂的商业税收,所以我方以后每年的赋税中商业税占了大头。

从商贾手上收取的商业税,都以财货的方式进行支付,这也导致了我方每年赋税收上来的粮草远比其他诸侯要少,但财货远比其他诸侯要多。

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官府有钱之后,便也有了能力实施辅兵制度。官府会给参与军事训练的青壮发钱,给服徭役的民夫发钱,还有大量的财力养活无数的工匠。

而有了钱后,还能用钱向百姓收粮,这可比通过高赋税收上来的粮食要好多了。

这一系列制度下,不仅让百姓们生活过的更好,也让官府在民间的口碑越来越好。

所以在仔细研究完曹操方拟定的盟约之后,我方毫不犹豫,直接就全部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就等着曹操和他的谋臣们,研究我方拟定的盟约了。

因为盟约是双方共同需要履行的,所以在我方接受对方条件的同时,对方也需要接受我方的全部要求。

倘若曹操也答应,那接下来就好办了,只需要根据双方的条件重新拟定一份正式的合约。

倘若曹操不答应,那也无甚要紧,就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一样继续谈呗!

但结果也是一目了然,对于我方提出的条件,曹操并不能全部接受。

“吴侯,这联军一事还需从长计议,由谁担任盟军、主帅一事,都需要日后商量着来!因此,请恕曹某不能答应吴侯的第一项条件!”曹操说道。

“既然如此,也罢,那第一项咱们就从长计议吧!”我回答得也是十分爽快。

“还有第三项,南阳本就是天子的祖地,吴侯理当归还。而广陵属于徐州,和吴侯无甚关系,如何就要作为补偿?”曹操提出了他的见解。

“倘若魏公愿意让出广陵,我等双方在盟约达成后,便可以淮水为界。如此一来,我方在南,魏公在北,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倘若魏公同意,那魏公所要求的我方边境驻军数量,我方也是好说!”我微笑着说道。

曹操听后不禁皱眉,但其实并非曹操不同意,而是身为徐州刺史的桓温不同意啊!

要说桓温本是曹操乡党,二人自**好,桓温也是四位刺史中对曹操最为忠心的。

也就是说,曹操的决定应当能够代表桓温的意志,可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

所谓事出无常必有妖,原本以为曹操会爽快答应的一件事,现在竟然出了变故。

我不禁眯着眼睛,看着曹操,脸色也不善起来。

注: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出身谯国桓氏,姿貌伟岸,豪爽大度。

咸康元年(335年),参与庾翼北伐。

永和元年(345年),掌握长江上游地区的兵权,溯江而上,灭亡成汉,声名大振。

掌权期间,抑制朋党,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三次出兵北伐,在声望受损后,奢求朝廷加九锡,受制于王谢势力阻碍,未能如愿。

宁康元年(373年)七月,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司马霍光的旧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