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清穿咸鱼嫡福晋带生子系统杀疯! > 乌拉那拉氏66

清穿咸鱼嫡福晋带生子系统杀疯! 乌拉那拉氏66

作者:未央柳粥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7 06:58:23 来源:小说旗

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重要消息,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他们生活的改善的希望。

老汉眯起那双昏花的老眼,仔细地把榜文从头到尾扫了一遍,又看看转达了公文内容的人,嘴里喃喃自语道:“真能减税呀。”

“可以的,这都出皇榜了,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站在他身后的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汉子连忙应道。

这汉子似乎对种地颇有经验,他热情地招呼着孙四:“孙老叔,你也试试吧。您看这地豆多好,去年来的消息,我表舅在南边也种过,一亩地能收四五百斤。

咱们一起种吧,肯定能省不少粮,今年我家也种了小半亩地。”

说话间,他从怀里像变戏法似的掏出半块烤得黑乎乎的地豆,小心翼翼地掰开,里头那金灿灿的肉立刻冒出一股热气,属于粮食的香气也随之飘散开来。

“您快尝尝,这可比平时我们吃的窝窝头要顶饿多啦。”

他热情地将地豆递到面前,满脸笑容地说道。

“嗯,味道还真不错。”

孙四接过地豆咬上一口,细细咀嚼后,不禁点头称赞。

“这红薯和地豆的收成确实高。”

有人感叹道,“咱们村几年前逃荒去南边的张瘸子,你们知道吧。

他前两年就回来了,还带回了薯种。

他家有三亩地,大部分种的麦子都拿去换了银钱。

自己就留了一小部分粮混着自己种的地豆啥的,能填饱肚子,这粮食的钱不就省下来了嘛。”

“可不是嘛。”另一个人附和道,“听说今年他不但盖了新瓦房,还娶了个六岁的小媳妇,也算是成家立业了。”

这话一出口,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起来。

“俺家本来也打算种个小半亩地,省粮也好。”

几个年轻后生按捺不住,已经迫不及待地往登记处挤去,生怕晚一步就抢不到这好东西了。

农户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纷纷表示愿意尝试种植这种新的粮种。

谁不想少交点税。

而且,据说这土豆和番薯的种植难度低,产量又高,对于他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

田庄地里,一片静谧,只有风吹过稻穗的沙沙声。

一阵孩童的欢呼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声音从田庄外头传来,好像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东西。

众人闻声也望去,纷纷想看个究竟。

村口处,二十辆大车整齐地排列着,每辆车上都装满了薯种,堆得像小山一样。

押车的管事站在第一辆大车前,他下了车,动作利落地扯开了覆盖在车上的油布。

油布被掀开的瞬间,众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满车的薯种红彤彤的,好看极了。

众人纷纷上前,用麦子或多或少的都领了粮种,这可是好东西。

等到要种植这些薯种的时候,寡妇王春娥紧紧地攥着刚领到手的薯种,眼睛都直了。

这些薯种的个头不大,只有鸡蛋那么大,褐色的外皮上还带着一些泥土。

但在王春娥的眼里,这些薯种就如同救命的粮草一般珍贵,她家去年收成并不好,差点断顿了,只希望这今年有了这粮种,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李家兄弟,这玩意真能在咱们这荒地里活吗?”

王春娥有些不放心地拽住了旁边地里正要刨坑的李铁牛。

李铁牛是村里出了名的光棍,三年前他的媳妇因病去世后,他就独自一人带着五岁的闺女过日子。

李铁牛并没有立刻回答王春娥的问题,他只是默默地抄起锄头,走到河滩上,开始刨起坑来。

不一会儿,一个浅坑就出现在了河滩上。

李铁牛这才停下手中的动作,从怀里掏出一个烤得焦香的地蛋。

他轻轻地掰开地蛋,一股甜香顿时扑鼻而来,引得王寡妇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嫂子,朝廷可是出台了好政策呢。这地蛋我试过了,可好吃了,能填肚子。

再加上可以用三斤地蛋来抵一斤麦子的赋税,每人限抵三百斤麦子的赋税。

这地吧,种麦子亩产顶多不过一百三十斤,可要是种上地蛋,那产量可就高多啦,少说也有四百斤。”

王寡妇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心里暗自盘算着。

这样一来,她家岂不是能省下不少粮食。

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这事儿还是衙门牵头的,他们还鼓励咱们去种。

不仅如此,还有人专门来教咱们怎么种。

咱也不用种太多,就浅浅地种个一亩两亩地的,用来抵抵那赋税,也是极好的呀。”

王寡妇越听越心动,觉得这政策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这下子,她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放心大胆地跟着一起种地了。

这样的场景,可不只发生在王寡妇一家。

许多农户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动起了心思。

能省下粮食,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

圣旨下达之后,没过两年,整个大清的街头巷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百姓们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个个都显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

虽说那些王公贵族、顶层人士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桌子上也多了一些关于红薯、土豆的美食,让他们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了。

在这片大清的国土之上,占据最大比例的群体无疑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

这些百姓们,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凡,却是最基础的,万民之本嘛。

在过去,百姓们主要依靠种植麦子等传统作物来维持生计。

这种单一的粮食来源使得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困苦。

老天爷决定了他们的收成,风调雨顺时,勉强交完赋税还能勉强填饱肚子。但若是遭遇天灾,收成不佳,那么饥一顿饱一顿便成了常态,饿死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情况却有了显着的转机。

新粮种的出现为百姓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新粮种不仅产量更高,而且适应性更强,能够在贫瘠土地条件下生长。

有了这些新粮种的辅助,百姓们的饮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肚子比以前饱了不少,精气神自然上来了,是极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