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之后,上清宫。
陆晨高坐于御座之上,面容平静,目光扫过下方站立的文武官员。
杨逍、范遥分立左右首,身后是初步拟定的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的主官。
这些人大多是原义军中的骨干,或是新近投效的有才之士,脸上既有身居高位的兴奋,也有对新朝未来的忐忑。
殿内气氛肃穆,只有官员们刻意压低的呼吸声。
杨逍上前一步,手捧一卷奏折,躬身道:“启禀帝君。”
陆晨微微颔首:“讲。”
“国朝初立,百废待兴,政务虽繁,然礼不可废。”杨逍的声音清晰、沉稳,回荡在殿中,“自古帝王,内安后宫,外抚万民,方为治世之道。”
他顿了顿,抬眼看了看陆晨平静无波的脸,继续道:“如今帝君龙御九霄,君临天下,然中宫虚位,后宫未立,于礼不合,亦恐引外间诸多揣测。”
他话音刚落,身后一众新晋官员立刻齐刷刷跪倒一片。
“臣等恳请帝君册立后妃,以安内廷,以全礼制!”声音整齐划一。
“后宫?”陆晨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杨逍维持着躬身的姿势,沉声道:“帝君,礼法为国之基石。基石不稳,则大厦难安。”
“后宫虽为内闱之事,却也关乎国体颜面,关乎人心向背。”
“早日定下名分,方能堵悠悠之口,示天下以正统。”
他这话说得极有水平,将一件看似私人的事情,拔高到了国家基石、人心向背的高度。
陆晨看着他,嘴角似乎弯了一下,又似乎没有。
“哦?那依杨左使之见,该如何?”他问道,语气听不出喜怒。
杨逍心中一凛,知道这位年轻帝王的心思深不可测,不敢擅自揣度。
只依着早已准备好的说辞道:“臣以为,帝君可效仿前唐之制。”
“唐初,太宗皇帝立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位在皇后之下,正一品。”
“体制完备,尊卑有序,可为我朝借鉴。”
“唐制四妃……”陆晨重复了一句,目光飘向殿外,似乎在思索,又似乎只是在看天。
殿内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决定。
对他们而言,帝君的后宫人选,不仅仅是帝君的私事,更关乎未来朝堂的势力格局。
特别是那几位与帝君关系匪浅的女子,她们若得封号,其身后的家族或门派,自然水涨船高。
片刻之后,陆晨收回目光,看向底下依然跪着的官员。
“起来吧。”他淡淡道。
“谢帝君!”众人如蒙大赦,纷纷起身,但头依旧低垂,不敢直视御座。
陆晨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支在扶手上,姿态随意,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既然诸卿如此看重礼制,”他声音平缓,“那便依唐制。”
众人精神一振。
杨逍心中一定,看来帝君是采纳了建议。
“着,”陆晨的声音再次响起,清晰而果断,不带丝毫犹豫,“册封殷素素为贵妃。”
第一个名字落下,殿内响起几不可闻的抽气声。
殷素素,青龙军元帅殷天正之女,她被封为四妃之首,并不算太过意外,但也足以让一些人暗自盘算。
陆晨没有停顿,继续道:“册封杨凰衣为淑妃。”
这个名字让不少人微微一怔。
杨凰衣,古墓派……杨过的后人?
“册封方艳青为德妃。”峨眉派的方艳青!
众人心中又是一动。
这位冷艳的女侠,武功高强,与帝君关系匪浅,得封德妃,亦在情理之中。
“册封纪晓芙为贤妃。”
最后一个名字落下,殿内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纪晓芙,同样是峨眉派弟子,以温婉柔顺着称。
与方艳青同列四妃,峨眉派在后宫之中,竟占了两席。
关键是这方艳青和纪晓芙还是师徒,但是无人敢提出任何异议。
四个名字,四个封号,干脆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臣等遵旨!帝君圣明!”杨逍率先反应过来,再次躬身行礼。
其余官员也立刻跟着行礼,山呼圣明。
无论心中作何感想,此刻都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陆晨摆了摆手:“礼部,拟定册封仪典章程,尽快呈报。”
礼部尚书宋濂出列:“臣,遵旨!”
陆晨站起身,走到大殿门前,看着广场上的九鼎,“九鼎,乃镇国神器。”
只听陆晨继续道:“今日起,九鼎由本帝君亲自保管。”
“非朝廷祭祀、册封等重大事务,不再示人。”
“以免,有宵小之辈,妄图问鼎。”
“问鼎”二字,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嗡——”
豪光璀璨,刺得人睁不开眼!
整个大殿被映照得一片金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威压,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心悸,仿佛灵魂都在颤抖!
“收!”
陆晨口中轻轻吐出一个字。
那九鼎应声而动,化作一道流光,快如闪电,直奔陆晨!
金光散去,陆晨也消失在原地。
“九鼎被帝君收走了?”
“休得胡言!”另一人低声呵斥,“帝君乃人族至尊,天命所归!”
一时之间,殿内窃窃私语,嗡嗡作响,却再也没有人敢抬头。
冰冷的金砖,仿佛也无法冷却他们此刻滚烫而又恐惧的心。
问鼎?
谁还敢?
谁还配?
金光散尽,大殿重归寂静。
御座空悬,九鼎无踪。
仿佛刚才那刺破天地的豪光,那吞纳神器的伟力,都只是一场幻梦。
百官僵立原地,如同泥塑木雕。
有人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啪嗒”一声,在极致的安静中显得格外刺耳。
“咕咚。”
不知是谁,艰难地吞咽了一下口水,喉结滚动,发出干涩的摩擦声。
紧接着,是一阵极力压抑却无法完全控制的、粗重的呼吸。
恐惧,如同无形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个太和殿。
杨逍顿了顿,“九鼎乃镇国神器,灵性非凡,神物自晦,归于帝君本源温养,以待他日国朝鼎盛,再现于世,昭示天命。”
范遥在一旁听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话编得……不,这话阐述得,滴水不漏。
既解释了九鼎的去向,又进一步神化了帝君,将那惊世骇俗的一幕,变成了天命所归的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