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7章 兵威之下,和战抉择

在大唐的西北边陲,风沙漫天,长河落日的壮阔景致下,一队身着大唐服饰的使者正策马前行。马蹄扬起的尘土,在干燥的空气中久久不散,他们肩负着李浩哲赋予的使命,前往高句丽。此时的高句丽,都城内气氛凝重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高句丽国王高建武端坐在宫殿之上,神色忧虑。他虽年纪尚轻,却已饱尝治国的艰辛。近期,关于大唐的种种传闻如潮水般涌来,让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大唐军队的强大、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昌盛,每一条消息都像是重锤,敲打着他的内心。当得知大唐使者即将抵达时,他召集了满朝文武,商议对策。

“诸位爱卿,大唐使者不日便至。听闻如今大唐国力强盛,军事更是天下无双,此番遣使前来,恐怕来意不善。”高建武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

一位老臣上前,拱手说道:“陛下,大唐强盛,我高句丽与之相比,实力悬殊。依老臣之见,不如暂且投降,向大唐称臣纳贡,如此可保我高句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点头表示赞同,认为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投降是保全国家的无奈之举;但也有一些年轻将领面露不满之色。

一位年轻的武将站出来,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我高句丽虽小,却也有血性男儿。怎能不战而降?我军将士愿拼死一战,扞卫高句丽的尊严!”他的话语点燃了一些人的斗志,几位武将纷纷附和,主张与大唐一战。

高建武心中犹豫不决。投降,意味着失去部分主权,向他国低头;而开战,他深知高句丽胜算渺茫,一旦战败,国家或许将面临灭顶之灾。他望向殿外阴沉的天空,长叹一声:“容本王再想想。”

与此同时,大唐使者一行已抵达高句丽都城外。为首的使者名叫王玄策,他目光坚定,神情庄重,带着大唐的威严与自信步入高句丽都城。当他踏入宫殿,看到高建武和满朝文武时,心中已有了几分把握。

“高句丽国王,我大唐皇帝陛下听闻贵国近况,特遣本使前来。”王玄策声音洪亮,不卑不亢,“如今我大唐已成为超级军事强国,四海之内,无不敬仰。陛下仁慈,不忍生灵涂炭,特命本使告知贵国,若能主动投降,向大唐称臣,陛下将保留贵国国号,允你们继续治理一方,只需每年按时纳贡即可。若执意抵抗,大唐百万雄师必将踏平贵国。”

高建武脸色微微一变,他没想到大唐使者如此直接。他下意识地看向群臣,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支持和建议。那位主张投降的老臣再次上前,小声说道:“陛下,三思啊,大唐实力太强了。”而主战的武将则握紧了拳头,怒目而视。

高建武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使者大人,此事关系重大,容本王与群臣商议后,明日再给您答复。”王玄策微微点头,心中明白,这是高建武在拖延时间,但他并不在意,大唐的实力摆在那里,不怕高句丽不就范。

回到住处,王玄策对随行人员说道:“这高句丽国王显然还在犹豫,不过,他们最终的选择只能是投降。咱们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变故。”

在高句丽的朝堂上,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展开。主战派武将言辞激烈,他们列举着高句丽以往的战绩,强调民族的尊严和不屈精神。“我们不能未战先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利用地形优势,未必不能与大唐一战!”一位武将大声说道。

然而,主和派大臣们则冷静得多。他们分析着大唐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以及战略布局,指出高句丽与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是百姓,国家也将面临灭顶之灾。称臣纳贡,至少能保住国家的根基。”老臣苦口婆心地劝说着。

高建武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先辈们打下的江山,想起了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他不想成为高句丽的罪人,但也不愿轻易放弃国家的尊严。夜深了,宫殿内灯火通明,高建武独自一人在殿内踱步,思考着国家的命运。

第二天清晨,高建武再次召集群臣。此时的他,面容憔悴,显然一夜未眠。“诸位爱卿,本王已思虑再三。”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本王决定先派人前往大唐,面见大唐皇帝陛下,亲自了解大唐的诚意和条件。在此期间,我们加强边境防御,以防万一。”

群臣听后,虽有人仍不满意,但也都明白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于是,高建武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大臣,作为高句丽的使者,跟随王玄策前往大唐。

一路上,高句丽使者心中忐忑不安。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既要摸清楚大唐的真实意图,又要为高句丽争取最大的利益。当他们抵达长安时,眼前的繁华景象让高句丽使者大为震撼。长安的街道宽阔整洁,店铺林立,往来的行人衣着光鲜,处处洋溢着盛世的气息。

在太极殿上,高句丽使者见到了李浩哲。李浩哲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华丽的龙袍,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自信。高句丽使者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大唐皇帝陛下,我高句丽国王派臣前来,一是表达对陛下的敬意,二是想进一步了解陛下的诚意。”

李浩哲微微一笑,说道:“朕的诚意,已由王玄策告知你们国王。只要高句丽真心归降,大唐定会善待。朕可保证高句丽国内百姓的安宁,保留你们的文化和传统,让你们继续治理自己的国家。但若是负隅顽抗,大唐的军队绝不会手下留情。”

高句丽使者连忙说道:“陛下仁慈,臣回去后定会如实禀报我王。只是,我王担心投降后,国内百姓会有怨言,还望陛下能给予一些安抚之策。”

李浩哲沉思片刻,说道:“朕可派遣一些大唐的官员,前往高句丽协助治理,帮助你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大唐的文化、技术也可与高句丽共享,促进两国的交流与融合。如此,百姓们看到生活越来越好,自然会理解和支持。”

高句丽使者听后,心中暗暗佩服李浩哲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大唐给出的条件已经十分优厚,高句丽若不接受,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回到高句丽后,他将大唐的情况和李浩哲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高建武。

高建武听完,陷入了沉思。良久,他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我们投降吧。”于是,高句丽正式向大唐投降,成为大唐的附属国。每年,高句丽都会向大唐进贡珍贵的特产和宝物,而大唐也如约派遣官员前往高句丽,帮助他们发展。两国之间,开始了一段和平友好的交流时期,共同谱写着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