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3章 国基稳固,匠艺兴邦

长安城中,李浩哲端坐在太极殿内,眉头轻锁,手中的奏折堆积如山,皆是各地民生要事的汇报。他深知,国家的繁荣昌盛,根基在于百姓的安稳生活,而粮食与水利,正是关乎民生的重中之重。思索良久,李浩哲下定决心,要在大唐境内全面布局,打造一个稳固的民生保障体系。

粮仓遍立,备荒安民

李浩哲召来户部尚书,语气坚定地说道:“朕命你在一个月内,于大唐各重要州县设置粮仓。此乃关乎百姓生死、国家稳定的大事,务必尽快落实。”

户部尚书领命而去,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迅速组织人手,对大唐境内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粮食产量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他们在交通便利、粮食产量丰富的地区选定了粮仓的位置。

修建粮仓并非易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李浩哲的支持下,户部尚书克服了重重困难。他招募了各地的能工巧匠,采用了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确保粮仓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一个月后,一座座高大坚固的粮仓在大唐各地拔地而起。这些粮仓外观宏伟,内部结构合理,能够有效地储存粮食。为了确保粮食的质量,李浩哲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粮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陛下,各地粮仓已修建完毕,可储存足够一年食用的粮食。”户部尚书向李浩哲汇报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李浩哲微微点头,满意地说道:“很好。这些粮仓不仅是粮食的储备之所,更是百姓心中的安稳保障。日后,无论遇到何种天灾**,我们都有足够的粮食应对。”

墨艺广施,水利兴农

与此同时,墨家子弟在大唐各地的农田间忙碌起来。他们肩负着李浩哲赋予的使命,要为大唐的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江南水乡,墨家子弟针对当地水网密布、地势低洼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灌溉农具。这种农具利用水力驱动,能够自动将水引入田间,大大节省了人力。“有了这个好东西,我们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了。”一位农民兴奋地说道。

在北方的干旱地区,墨家子弟则发明了一种节水灌溉系统。通过巧妙的设计,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滋润。原本干涸的土地,在这一系统的作用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灌溉农具,墨家子弟还在水利工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深入各地,勘察水患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治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墨家子弟带领百姓加固堤坝,疏浚河道,有效地防止了水患的发生。“以前一到雨季,黄河就泛滥成灾,如今有了墨家子弟的帮助,我们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一位黄河沿岸的百姓感激地说道。

在墨家子弟的努力下,大唐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足。

匠心造物,便民利民

墨家子弟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农业领域,还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打造的先进农具车,成为了百姓修建房屋、搬运物资的得力助手。

这种农具车设计精巧,结构稳固,只需两个人就能轻松操作。车身上安装了各种实用的工具,如锯子、锤子、钉子等,方便百姓在修建房屋时使用。“有了这辆车,修建房屋变得轻松多了。以前修建一个小木房,需要好几个人忙上好几天,现在两个人一天就能搞定。”一位工匠赞叹道。

为了推广这种农具车,墨家子弟在各地举办了培训班,向百姓传授使用方法和维修技巧。百姓们纷纷前来学习,很快便掌握了操作要领。一时间,这种农具车在大唐各地广泛流传,成为了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农具车,墨家子弟还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生活用品。如轻便的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省力的舂米机,减轻了百姓的劳作负担;还有能够自动调节温度的火炉,让百姓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

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质量,还促进了大唐手工业的发展。各地的工匠们纷纷借鉴墨家的技术,不断创新,生产出更多优质的产品。

随着粮仓的设立、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墨家发明的推广,大唐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百姓们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李浩哲站在长安城的城楼上,俯瞰着这片繁荣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群臣的努力和百姓的支持。而他,将继续带领大唐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