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06章 芯火相传,暗室惊雷

2020年7月24日,一场隐秘而关键的跨国合作正在悄然展开。在东方大国西北某荒漠深处,一座被重重防护的地下实验室里,身着无尘服的科研人员正屏息凝视着精密仪器——由大唐与东方大国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二纳米光刻机,即将进行首次晶圆刻蚀测试。

而在大唐长安的星宁半导体研究院,我坐在全息会议室内,与东方大国的高层通过量子加密通讯系统保持实时联络。屏幕上,实验室的画面清晰可见,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极紫外光源正在进行最后的能量校准。“李浩哲总统,所有参数已达到理论阈值,是否启动刻蚀程序?”东方大国首席科学家王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我望向会议室墙上悬挂的古地图,那是大唐与东方大国千年前的疆域重叠图,“启动吧。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血脉相连的证明。”随着指令下达,实验室里的光刻机发出低沉的嗡鸣,高能极紫外光束精准地投射在晶圆表面,纳米级的电路图案如同魔法般浮现。

这场合作始于半年前的一次秘密会晤。当时,东方大国在芯片领域遭遇技术封锁,关键设备光刻机受制于人。得知消息后,我想起了历史档案中记载的往事:千年前,大唐曾向东方大国传授冶铁、造纸等技术,帮助其发展;如今,血脉里的羁绊驱使我们再次携手。

在大唐的提议下,双方迅速组建了联合科研团队。大唐提供了其在量子光学、纳米材料领域的顶尖技术,东方大国则投入了庞大的算力资源与工程经验。为了保密,所有研究人员签署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研发地点选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连卫星都无法探测到地下实验室的存在。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是光刻机的光源系统,就经历了376次失败。大唐的光学专家林薇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量子纠缠原理应用于极紫外光源,使光束的稳定性提升了两个数量级。“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林薇回忆道,“但每次遇到瓶颈,想到千年前先辈们跨越山河传递知识的勇气,就觉得没有什么难关不能攻克。”

与此同时,在芯片设计领域,双方科研人员突破了传统架构的限制。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他们开发出了全新的二纳米芯片架构,运算速度比现有芯片提升了5倍,能耗却降低了70%。“这种架构的灵感,源自大唐古籍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东方大国芯片设计师张伟解释道,“我们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计算范式。”

经过180天的日夜奋战,首枚二纳米芯片终于诞生。当实验室的检测仪器显示“良品”的那一刻,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冲破了地下实验室的层层阻隔。消息传回长安,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是大唐与东方大国情谊的见证。

为了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双方决定暂不公开这项成果。新研发的光刻机与芯片被严密保护,只有少数核心人员知晓其存在。但技术的影响力已在暗中发酵。东方大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大唐的半导体产业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

在一次私下的视频通话中,王建国感慨道:“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丝绸之路交流技术;如今,我们在芯片领域续写了这段佳话。”我望着屏幕那头布满血丝却充满喜悦的面容,说道:“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携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突破。”

夜幕降临,长安的灯火与东方大国戈壁上的实验室遥相呼应。二纳米芯片与光刻机的故事,如同深埋的火种,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而这份基于历史渊源与共同理想的合作,也将继续书写下去,为两个同源的民族照亮科技发展的前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