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11章 水乡新客,安居梦圆

2020年8月2日清晨,江南省苏河市的吴淞港码头被薄雾笼罩,渡轮的汽笛声穿透晨雾,搭载着首批来自东方大国的移民缓缓靠岸。甲板上,人们扶老携幼,望着岸上粉墙黛瓦的建筑与蜿蜒流淌的河道,眼中满是期待与忐忑。

“这里真的和家乡的江南水乡好像!”年轻的教师林晓薇攥着丈夫的手,声音里带着惊喜。她的行李箱上贴着“大唐移民”的绿色标签,箱内装着从家乡带来的桂花蜜和宣纸。不远处,移民局的工作人员举着写有“欢迎回家”的电子牌,引导新移民前往临时安置点。

在移民接待中心,智能翻译系统实时将大唐官话转换为东方大国方言。工作人员递上印有苏河地图的手册,详细介绍:“江南省气候温润,饮食以清淡为主,与诸位家乡的口味相近。我们为新移民准备了过渡公寓,三个月内免费入住。”林晓薇翻开手册,看到标注着“特色美食街”的区域,松了口气:“终于不用担心吃不惯了。”

安顿好住处后,林晓薇和丈夫来到人才市场。电子屏上滚动着各类招聘信息,从教育、医疗到科技行业应有尽有。“苏河市正在扩建人工智能产业园,急需教育类人才,您是否有兴趣?”招聘专员调出岗位详情,“入职后年薪30万大唐币起,提供购房补贴15万,两年内就能在城郊购置100平的新房。”

与此同时,在江南省省会江南市的“新市民服务中心”,一场特殊的招聘会正在进行。来自东方大国的工程师张伟在人群中穿梭,很快被一家新能源企业看中。“我们的项目需要熟悉光伏储能技术的人才,您的经验正合适。”企业负责人展示着项目规划图,“除了薪资福利,公司还会为员工提供免费的语言培训和文化适应课程。”

为了帮助新移民融入,江南省推出“结对帮扶”计划。退休教师陈玉兰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带着林晓薇一家逛菜市场。“这里的太湖三白特别新鲜,做法和你们的清蒸鱼类似。”她熟练地挑选着白鱼,“老板,给这位小妹来条活的,要清蒸的。”菜市场的智能支付系统支持多种货币,林晓薇用手机扫码付款,操作流程和家乡几乎一样。

夜幕降临,林晓薇一家来到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临河的茶楼里,评弹艺人正在表演《枫桥夜泊》,吴侬软语与琵琶声交织。“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还能听到熟悉的曲调。”林晓薇的婆婆抹了抹眼角,“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想起老家的弄堂。”

在江南市的购房展厅,销售人员向张伟展示虚拟样板间。“这套108平的三居室,位于地铁沿线,周边有学校和医院。”全息投影呈现出房间的每个角落,“按照您的薪资,首付只需工作一年的积蓄,剩下的可以申请低息贷款。”张伟点开房贷计算器,确认月供在承受范围内后,果断签下认购协议。

为了促进文化融合,江南省举办“东方之夜”主题活动。新移民们带来家乡的舞龙表演和剪纸艺术,本地居民则展示苏绣、核雕等非遗技艺。林晓薇带着学生们编排的越剧《梁祝》登上舞台,台下掌声雷动。“我们不仅要在这里生活,更要把家乡的文化传承下去。”她在后台说道。

在新移民社区,智能公告栏实时更新着各类信息。从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到社区组织的郊游活动,一应俱全。周末,张伟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光伏电站参观活动,“原来大唐的新能源技术这么先进,我要把这些经验带回我的项目中。”他在交流群里分享着照片,群里立刻弹出新移民们的点赞和讨论。

随着时间推移,新移民逐渐扎根江南。林晓薇在学校开设了“文化交流”课程,将东方大国的传统文化与大唐文化结合;张伟的团队成功研发出新型光伏储能装置,获得公司表彰。他们的故事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大唐电视台播出,吸引更多东方大国的人们向往这片土地。

一年后的清晨,林晓薇站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儿子背着书包走向社区学校。小区里,老人们在太湖石旁打太极,孩子们在智能健身区玩耍。张伟正在装修新房,客厅的墙上挂着他从家乡带来的书法作品,与大唐风格的红木家具相得益彰。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在异国他乡拥有自己的家。”林晓薇给远在家乡的父母视频通话,展示着窗外的景色,“这里有熟悉的烟火气,也有新的机遇,你们什么时候也来看看?”

江南省的移民数据还在不断刷新,越来越多的东方大国人们选择在这里开启新生活。从饮食起居到职业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社区融入,这片土地用包容与机遇,让每个远道而来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将他乡变成了第二故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