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62章 永乐大典的世纪追寻

2021年8月6日,长安的量子书房里,全息投影的蓝光将整个房间映照得如梦如幻。我坐在悬浮椅上,手指在量子键盘上飞速敲击,一行行关于《永乐大典》的资料在虚拟屏幕上不断滚动。这部被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此刻,我决心揭开那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一、惊世巨典的诞生

1403年,明成祖朱棣雄心勃勃,决心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巨着,以彰显国威,传承文明。诏令一下,天下震动。解缙、姚广孝等文坛巨擘受命领衔,三千文人墨客齐聚南京文渊阁,一场文化盛举就此拉开帷幕。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朱棣的旨意,如同高悬的明灯,指引着编纂者们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披沙拣金。他们日夜忙碌,抄录、校对、分类,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共计约3.7亿字的内容,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独特方法,有条不紊地编排起来。

历时五年,这部皇皇巨着终于在1408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赐名《永乐大典》。全书卷,外加目录60卷,装订成册,每一页都凝聚着编纂者们的心血,每一卷都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结晶。

二、正本失踪之谜

然而,《永乐大典》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充满坎坷。成书后,由于卷帙浩繁,并未刊印,仅抄录了一部正本。1420年,明朝迁都北京,正本也随之北迁,深藏于皇宫大内。

到了嘉靖年间,这位痴迷道教、醉心长生的皇帝对《永乐大典》爱不释手,时常翻阅。1562年,宫中突发大火,嘉靖帝在一夜之间连下三道金牌,命人全力抢救《永乐大典》,生怕这部珍宝毁于一旦。经此一役,嘉靖帝深感忧虑,决心重录一部副本,以防不测。

重录工作由徐阶主持,选拔了109位书法精湛的抄书手,日夜赶工。他们以正本为蓝本,一笔一划地抄写,历时五年才大功告成。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副本完成后,正本却神秘失踪,从此杳无音信。

关于正本的下落,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毁于明亡之际的战火;有人说,它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焚毁;还有人说,它被嘉靖帝带入永陵陪葬。每一种说法都看似有理有据,却又缺乏确凿的证据。

我在量子数据库中不断检索着各种线索,突然,一则来自明代野史的记载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道:“嘉靖帝驾崩前夕,曾密令心腹太监,将一物深藏于皇陵密室,外人不得而知。”难道这个神秘的“物”,就是失踪已久的《永乐大典》正本?

三、副本的浩劫

与正本的神秘失踪相比,副本的命运同样令人扼腕叹息。清朝雍正年间,副本从皇史宬转移到翰林院,从此开始了它的厄运之旅。

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馆臣们从副本中辑录出许多失传的古籍,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见天日。然而,也有一些馆臣利欲熏心,趁机将《永乐大典》偷运出宫,据为己有。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翰林院,对《永乐大典》大肆抢掠。英军抢走的册数最多,许多珍贵的典籍被他们带回英国,从此流落海外。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再次陷入战火。翰林院成为战场,部分《永乐大典》被战火焚毁,还有一些被联军用来垫马槽、挡子弹,斯文扫地,令人痛心疾首。

据学者统计,在这场浩劫中,至少有605册《永乐大典》惨遭损毁或遗失。到了1912年,民国成立时,京师图书馆仅藏有64册《永乐大典》,不及原数的1%。

四、艰难的回归之路

岁月流转,《永乐大典》的残卷散落于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但炎黄子孙从未放弃追寻它的脚步,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拯救行动悄然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工作。1951年,苏联率先将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收藏的11册《永乐大典》赠还中国,随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苏联科学院等也纷纷慷慨解囊,将他们收藏的《永乐大典》送回祖国怀抱。

在民间,也有许多有识之士为《永乐大典》的回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83年,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偶然发现家中夹鞋样的古籍竟是《永乐大典》的残卷,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捐赠给国家。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已成为全球收藏《永乐大典》册数最多的地方,共藏有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珍贵的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

五、探寻真相的曙光

量子书房里,我沉浸在对《永乐大典》的研究中,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突然,一条来自中国考古研究院的消息映入眼帘:他们在对明永陵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处异常的空间波动,疑似大型密室。

我的心跳陡然加快,难道这就是寻找多年的《永乐大典》正本的藏身之处?我立即联系了考古研究院的负责人,表达了我的想法,并请求参与此次勘探工作。

经过多方协调,我终于踏上了前往永陵的征程。在考古现场,我看着那古老的陵墓,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忐忑。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真相似乎越来越近,但又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纱,让人难以捉摸。

当考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打开密室的大门时,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借着灯光,我看到密室中摆放着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无数古籍。我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拿起一本,封面上“永乐大典”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失踪已久的《永乐大典》正本终于重见天日。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人类文明的胜利。

随着《永乐大典》正本的回归,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秘密也将逐一揭开。它将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科技等提供珍贵的资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而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追寻之旅,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