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70章 文明基因的交融与重构

2021年8月26日,长安大学人文研究院的穹顶之下,全息投影交织成璀璨的思想星云。李浩哲身着素色中山装,站在悬浮于半空的《论语》《墨子》《韩非子》典籍投影前,目光深邃地望着来自东方大国的学者代表团。窗外,暴雨倾盆而下,智能玻璃将雨幕转化为水墨般的动态画卷,却丝毫未减室内学术讨论的热烈氛围。

“李总统,您提出将儒家、墨家、法家思想融合进联邦制度,这在我们看来堪称颠覆性的创想。”东方大国首席学者推了推眼镜,手中的智能平板正飞速记录着全息投影中的数据,“但在历史上,这三家学派长期处于争论甚至对立状态,如何调和它们的矛盾?”

李浩哲抬手轻点,三束不同颜色的光束从典籍中射出,在空中交织成动态模型:“关键在于剥离其封建时代的特定属性,提取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政’与‘礼治’,墨家的‘兼爱’‘尚贤’,法家的‘法治’‘集权’,本质上都是对社会秩序的探索。”

他调出大唐联邦制度的架构图,每个节点都闪烁着不同的思想符号:“以我们的联邦议会为例,上议院代表‘礼’的秩序,由各地推选的德高望重者组成,确保政策符合伦理规范;下议院体现‘贤’的选拔,通过全民选举吸纳各领域精英;而司法系统则严格遵循‘法’的准则,保障制度运行。”

会场的智能屏幕突然切换成历史纪录片:古老的长安城,儒家学子在太学中诵读经典,墨家工匠在工坊钻研机关术,法家官吏在府衙中制定律法。画面突然扭曲,变成17世纪北美领地的议会辩论场景——议员们引经据典,将三家思想巧妙融合进《大洋宪章》的条款。

“在新大陆的特殊环境下,矛盾反而成了创新的催化剂。”李浩哲调出一份1689年的辩论记录,泛黄的纸页上,某位墨家议员的批注格外醒目,“看这段:‘法非严酷之器,当融仁爱之心;礼非阶层之障,应合平等之道。’这说明当生存与发展成为首要目标,思想的壁垒自然会被打破。”

东方学者团中年轻的博士生突然提问:“但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独尊,思想融合几乎没有土壤。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全息投影瞬间切换成动态历史沙盘,长安城的宫阙与市井在暴雨中若隐若现:“确实如此。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源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三家思想也在暗中交融。”沙盘上浮现出一幕幕历史场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儒家礼制与法家吏治结合;宋明理学中,墨家逻辑思维融入儒家哲学体系。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新大陆的开拓。”李浩哲调出地理数据,北美大陆的山川河流在暴雨声中起伏,“远离故土的约束,资源的相对充裕,迫使人们放下学派之争。贵族需要墨家的技术巩固统治,商人依赖法家的律法保障契约,而工匠与平民则渴望儒家的仁政带来安定。”

会场的气氛愈发凝重,智能空调将温度调节得恰到好处。李浩哲突然调出一份古代密档,字迹在暴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神秘:“这是14世纪某位墨家巨子的手记,他预言‘当土地与权力不再成为思想的牢笼,百家方能真正争鸣’。我们的联邦制度,正是对这个预言的回应。”

东方首席学者若有所思:“但现代社会与古代完全不同,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这些问题在古代思想中找不到答案。”

“恰恰相反。”李浩哲的智能眼镜闪过蓝光,调出墨家机关术与现代人工智能的对比图谱,“墨家‘天志’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这与我们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理念不谋而合;法家‘循名责实’的逻辑,为算法监管提供了哲学基础。”

窗外的暴雨渐渐停歇,彩虹在长安城上空若隐若现。李浩哲最后调出大唐宪法草案,儒家的“大同”思想、墨家的“非攻”理念、法家的“壹刑”原则,化作金色的文字悬浮在空中:“当这些思想从封建桎梏中解放,与现代文明碰撞,就能产生超越时代的制度智慧。这,或许就是我们联邦制度的文明基因。”

会议结束时,东方学者团团长紧紧握住李浩哲的手:“这次交流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思想的认知。或许我们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基因,寻找制度创新的新可能。”

暮色中的长安,朱雀大街的全息广告切换成水墨风格的公益宣传:“兼容并蓄,方成大道”。李浩哲站在总统府的露台上,望着雨过天晴的城市,忽然想起阿广大爷的话——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百川归海的智慧。而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正在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航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