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88章 文明维度的认知鸿沟

2021年9月25日,长安历史研究院的量子沙盘投射出南宋时期的地球全息影像。泛黄的云层下,江南大地洪水肆虐,汴京街头瘟疫横行,而在罗马帝国的版图上,火山喷发的灰烬正遮蔽着那不勒斯的天空。李浩哲站在沙盘前,看着两个文明在灾难中挣扎的画面,眼神凝重。

“总统,这是根据史料复原的南宋与罗马灾情模拟。”智能助手的声音响起,沙盘上的数据开始实时跳动,“南宋时期,黄河决堤导致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同期罗马维苏威火山喷发,庞贝城瞬间被掩埋。但两个文明对灾害的应对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

全息投影切换成对比画面:左侧,南宋官员们身着朝服,在祭坛前焚香祷告,祈求上天息怒;右侧,罗马祭司牵着献祭的公牛,在神庙前举行盛大的仪式。而在画面之外,大唐联邦制的虚拟使者正穿越时空,与两个文明展开对话。

“尊敬的陛下,这场洪水并非上天惩罚,而是黄河泥沙淤积所致。”大唐使者的全息影像出现在南宋皇宫大殿,手中展开一卷精密的水利图纸,“我们观测到,近十年黄河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若能在中上游广植树木,修建堤坝,定能根治水患。”

南宋皇帝皱着眉头,龙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微微晃动:“尔等妖言惑众!如此天灾,唯有诚心祭祀,方能感动上苍。”一旁的大臣们纷纷附和,弹劾使者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

与此同时,在罗马元老院,大唐使者面对的是同样的质疑。“火山喷发乃朱庇特神之怒火,岂是人力可挡?”元老们怒目圆睁,手指着墙上的壁画,“唯有献祭百人,方能平息神怒!”

大唐使者并未争辩,而是启动随身携带的量子投影仪。刹那间,元老院的穹顶化作浩瀚宇宙,地球悬浮其中。“诸位请看,”使者的声音平静而有力,“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自然现象。我们通过监测地幔温度与板块移动,可提前数月预警灾害。”画面中,虚拟的监测站在意大利半岛上亮起,红色的预警信号不断闪烁。

但罗马人不为所动,祭祀的钟声依旧回荡在台伯河畔。而在南宋,朝廷调拨的救灾物资中,竟包含大量的符咒与桃木剑,以期驱散“水鬼”。

“这就是认知维度的差距。”李浩哲在研究院的研讨会上感慨道,全息屏幕上,大唐联邦制的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形成强烈反差,“当我们用量子卫星监测气候,用纳米材料加固堤坝时,他们还在将命运寄托于神灵。”

他调出大唐的气象控制中心画面:在青藏高原,巨大的量子粒子加速器正在调节大气环流;在江南水乡,智能水网系统根据实时降雨量自动开合闸门。“我们的‘天河工程’能将水汽精准输送到干旱地区,‘云海计划’可人工干预降雨。这些技术,在南宋和罗马人眼中,恐怕真如‘神仙手段’。”

长安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内,学者们正在进行跨时空研讨。“南宋的理学禁锢了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让科学探索举步维艰。”历史系教授调出文献资料,“而罗马帝国虽有辉煌的工程技术,却始终未能建立系统的自然科学体系。”

“但这也给了我们警示。”李浩哲突然说道,全息屏幕切换成现代社会的场景,“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人拒绝接受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文明的进步,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思维的解放。”

他展示了一段特别的影像:在大唐联邦制的教育基地,孩子们戴着VR眼镜,亲身体验南宋洪水与罗马火山喷发的场景。随后,画面切换到他们在实验室里分析气象数据,设计防洪方案。“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根源上培养理性思维与科学精神。”

夜幕降临,长安的量子灯光照亮研究院的玻璃幕墙。李浩哲望着窗外的智能城市,磁悬浮列车在楼宇间穿梭,生态穹顶自动调节着城市气候。历史的教训与现代的成就在此刻交织,提醒着每一个大唐人:唯有保持开放的思维,拥抱科学与理性,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在文明的长河中破浪前行。而那些被时空阻隔的古代文明,其挣扎与迷茫,终将成为照亮未来的警示之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