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201章 虚实之间的文明觉醒

2021年10月20日,长安历史研究院的量子沙盘投射出北宋泰山封禅的宏大场景。浩浩荡荡的皇家仪仗队沿着盘山古道缓缓而上,身着冕服的皇帝在群臣簇拥下,将写满祈愿的玉牒郑重埋入祭坛。李浩哲望着投影中缭绕的香烟,轻轻摇头:“所谓‘天命所归’,不过是封建帝王维系统治的虚幻依托。”

智能助手随即调出史料分析:“据量子解析,北宋历次封禅耗费白银逾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半年的军费开支。”画面切换至汴京街头,衣衫褴褛的百姓蜷缩在城墙根下,而皇宫内正为封禅大典筹备着精美的玉器与丝绸。“这些钱财若用于民生建设,或许能避免后来的靖康之耻。”李浩哲的声音带着惋惜。

突然,沙盘中央泛起一阵涟漪,场景切换至新大陆的早期拓荒时代。风雨交加的海面上,一艘商船在巨浪中颠簸,船帆上“李记商号”的字样依稀可见。“这是我们先祖在唐朝末年的远洋商船。”李浩哲调出航海日志的全息投影,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遇墨家机关师同行,其制罗盘精准异常,助吾等避过暗礁无数。”

画面一转,北宋学者与墨家子弟乘坐的帆船在风暴中迷失方向,却意外抵达新大陆。“他们带来了活字印刷术与《梦溪笔谈》,”智能助手展示着出土文物,“更重要的是,墨家‘循名实而定是非’的实证精神,为新大陆的文明发展注入理性基因。”全息投影中,墨家弟子正在教导当地居民使用改良后的水车,北宋学者则在竹简上记录着天文观测数据。

在长安大学的学术研讨厅,一场关于“文明认知差异”的辩论正在进行。“北宋文人沉溺于‘天人感应’学说,连沈括这样的科学家都未能完全摆脱局限。”历史系教授调出《宋史》记载,“但来到新大陆的学者,在生存压力与墨家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开始质疑传统认知。”

智能屏幕展示出一段珍贵的手稿:“某夜观星,见流星陨落,非‘将星’之说,实乃天外石坠入大气。”字迹稚嫩却充满锐气,署名是北宋年间移居新大陆的少年学者。“这种突破迷信的勇气,成为大唐联邦制科学精神的源头之一。”李浩哲补充道。

与此同时,量子模拟系统开始推演历史的另一种可能:若北宋将封禅的资源用于科技研发,是否能改变历史走向?全息画面中,汴京城的街道上出现了蒸汽动力的运输车,太学里的学子们在研究火药的改良配方。但很快,画面扭曲——封建制度的桎梏、儒家对“奇技淫巧”的偏见,让这些创新如昙花一现。

“对比之下,大唐联邦制的优势便在于开放与融合。”李浩哲调出文明演进图谱,“墨家的机关术与现代量子科技结合,形成了独有的工程体系;北宋的诗词格律融入AI创作,催生出全新的文学形态。”

在城市的文化街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正在举行。全息投影还原了北宋的勾栏瓦肆,说书人讲述着《封神演义》的神话故事;而隔壁展厅,大唐的科学家正在用VR技术演示行星运行规律。“我们特意设置这种对比场景,”策展人介绍道,“就是要让参观者直观感受迷信与科学的巨大鸿沟。”

夜幕降临,长安的量子灯塔照亮夜空。李浩哲站在总统府的露台上,望着远处智能农业基地的点点灯光。智能眼镜突然弹出消息:某国际论坛正在热议大唐对北宋历史的研究成果,有学者评论:“当文明走出对神灵的虚妄依赖,真正的进步才刚刚开始。”

“先祖的漂泊与坚守,换来的不仅是一片新天地。”李浩哲对着星空低语,“更是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文明基因。这种基因,让我们在科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终将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量子屏幕上,北宋封禅的烟火与大唐联邦制的科技之光交织闪烁,诉说着两个文明截然不同的命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