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29 上海摩登

九州民间志 民国那些事29 上海摩登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上海摩登:电车与黄包车的时代之争

1908年3月5日的清晨,上海的南京路尚被轻柔的薄雾温柔包裹着,仿佛还未从沉睡中完全苏醒。三十名身着深蓝色制服的印度巡捕早已笔挺地在街边列队。他们腰间佩戴的铜哨在熹微的晨光里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泽,像是一排忠诚且沉默的卫士,静静等待着即将发生的大事。

六点零七分,一阵细微却又独特的铁轨震颤嗡鸣声由远及近。中国历史上第一辆有轨电车,宛如一个神秘的使者,从静安寺方向缓缓驶来。它的车厢顶部,集电杆与架空线亲密接触,刹那间迸发出蓝白色的电火花,那绚烂又奇异的景象,惊得周围围观的人群忍不住倒吸凉气。

“钢铁匣子要吃人了!”裹着小脚的张阿婆满脸惊恐,双手紧紧攥着佛珠,她眼神慌乱,分明看见那个喷吐着白雾的电车,仿佛有着一双亮着鬼火的恐怖眼睛。而一旁穿着长衫的账房先生却截然不同,他满脸兴奋,急忙掏出怀表,对身旁的学徒激动地说道:“这可比马车准时太多了!”电车车头悬挂的铜铃欢快地叮当作响,车轮稳稳地碾过四年前铺设的英国标准轨距铁轨,载着二十几个洋人,很快消失在福建中路的拐角处。

到了那天傍晚,泥城浜旁的茶馆里热闹非凡。说书先生猛地拍响惊堂木,大声说道:“列位可知?这电车跑得比关公的赤兔马还快,全仗地下埋着西洋人的镇魂钉!”众人听得津津有味,脸上满是好奇与惊叹。

这种混杂着惊恐与好奇的议论,传入黄包车夫阿发的耳中,却渐渐发酵成了他对生存的深深忧虑。每天,在破晓前的黑暗里,阿发就早早起身,前往虹口的日通车行租车。那车杠上烙着的“沪字1437”编号,因为长久的摩挲,已经被磨得发亮,就如同他掌心那一层厚厚的老茧,见证着他生活的艰辛。车行的王老板嘴里叼着象牙烟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照例用那蹩脚的洋泾浜英语训话:“今朝租金三角小洋,夜到六点前还车,勿然加收两角。”阿发弓着腰,小心翼翼地接过竹制车票,此时,他后颈的汗水已经把蓝布褂子洇出了深色的云纹,那是他辛苦与疲惫的印记。

黄浦江边的十六铺码头,永远是一幅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仿佛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战场。阿发熟练地把车停在石库门弄堂口,接着用汗巾仔细地掸去坐垫上的灰尘,想给乘客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乘坐环境。这时,一位穿着香云纱的少奶奶捏着绣帕,轻轻掩着鼻子,娇声问道:“去大马路惠罗公司,八个铜板够伐?”阿发连忙赔笑着回答:“太太说笑嘞,”边说边指着江海关的大钟,“现在九点三刻,坐电车只要六个铜板。”少奶奶犹豫了一下,最终她那精致的绣花鞋终究还是没踏上电车月台。因为玻璃车厢里挤满了穿短打的工人,那股浓重的汗酸味透过敞开的车窗飘了出来,让她望而却步。

当正午炽热的太阳把柏油马路晒得发软时,阿发在虞洽卿路遇到了同行老赵。这个苏北汉子身材魁梧,他把车杠往法国梧桐上一靠,从兜里掏出一包“老刀牌”香烟,递向阿发:“听说静安寺又要铺新轨道?”“工部局上月贴告示了,”阿发就着老赵递来的火柴点烟,深深吸了一口后说道,“说是要通到徐家汇天主堂。”两人就这么静静地望着叮当而过的2路电车,车身上“先施公司”的广告画十分醒目,画里烫卷发的摩登女郎举着花露水,那灿烂的笑容像是浸过洋蜡,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转折发生在梅雨缠绵的六月。法租界公董局突然宣布要扩大电车线路,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的鹅卵石路面被无情掘开,露出了像蚯蚓似的电缆管道。一时间,三百多名人力车夫群情激愤,他们聚集在霞飞路巡捕房前,草鞋上沾满的泥浆在地面画出了凌乱的轨迹,那是他们不安与愤怒的痕迹。阿发清楚地记得那个举着“保我生计”木牌的年轻人,他带着浓重绍兴口音的抗议声,在如注的雨声中被打得七零八落。随后,印度巡捕挥舞着警棍冲了过来,警棍落下之处,血水混着雨水在阴沟里打着旋,场面一片混乱与凄惨。

入夜后的四马路呈现出另一番独特的生机。霓虹灯光在细雨中晕染出暧昧又迷人的光晕,整个街道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阿发把车停在“爵禄”舞厅对面,耐心等待着乘客。这时,一位穿着玻璃丝袜的舞女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而至,她的蔻丹指甲在皮包里翻找车费时发出叮咚作响的声音:“去北四川路余庆坊,要快。”阿发立刻拉起车奔跑起来,黄包车快速掠过熄了灯的电车轨道,车头的黄铜铃在暗夜里清脆地响着,荡开一圈圈涟漪。阿发心里明白,这些舞女之所以选择人力车,是因为电车的末班车在十一点就停运了,而她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人力车能满足她们夜间出行的需求。

冬至那日,阿发在乍浦路桥头目睹了一场意外。电车突然撞翻了菜贩的独轮车,白菜帮子滚落一地,有的甚至滚进了苏州河。戴鸭舌帽的司机探出头来,嘴里用英文咒骂着。围观人群里突然爆发出一声苏北腔的叫好:“轧死这些抢生意的铁棺材!”在巡捕房尖锐的警笛声中,阿发默默蹲下身子,拾起散落的萝卜。这一刻,他的思绪飘回了老家句容的冬夜,想起父亲推着独轮车走三十里山路去卖山货,那车轴发出的吱呀声,和此刻电车的轰鸣竟有几分相似,都承载着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年关将近时,上海街头洋溢着一股别样的氛围。阿发在永安公司门口遇到了一位穿貂皮大衣的俄国妇人。她身上散发的香水味,让阿发不由自主地想起电车里那些摩登女郎。可这位洋妇人却偏偏钟情于人力车。“去礼查饭店,”她操着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同时递来一张五元法币,“不用找。”车过外白渡桥时,江风猛烈地掀起妇人鬓角的金发,阿发从后视镜里看见她正用玳瑁梳子不紧不慢地打理妆容。就在这一刻,阿发忽然明白了,在这座光怪陆离、充满无限可能的都市里,黄包车与电车的较量从来不是简单的生死存亡之争,而是新旧文明相互碰撞、相互撕扯,却又彼此依存的永恒寓言,它们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风貌与时代印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