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35 魂附术

九州民间志 民国那些事35 魂附术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泥人张:津门传奇与神秘魂附术

天津卫的盛夏,热意与海河的水汽交织,如同一床厚重的棉被,将整个城市捂得密不透风。老城里,青砖灰瓦的院落错落有致,狭窄的街巷蜿蜒其间,仿佛一条条沉默的时光隧道。就在这片古老的街区中,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这故事像是夜幕下的低语,让孩童们听得屏息敛气,让老人们听后不禁颔首感慨——据说,每当夜深人静,更鼓敲过三更,九河下梢的街巷深处,便会悠悠地浮起一阵细碎的泥土香气。这香气,是泥人张传人世代守护的谜团,也是三百年来津门百姓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奇谭: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偶,是否真的承载着匠人的魂魄,在暗夜中悄然苏醒、活动?

泥胎初塑:少年成名,惊世之作显奇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直隶总督府门前,两尊丈余高的门神泥塑拔地而起,威风凛凛地矗立着。这两尊泥塑,恰似守护府邸的巨灵神,引得往来行商纷纷驻足,惊叹之声不绝于耳。瞧那秦琼与尉迟恭的面相,全然不似庙宇中刻板的彩绘,倒像是从说书人绘声绘色的故事里,活生生地走了出来,每一道皱纹、每一丝神情,都饱含着无尽的生动与鲜活。更为奇妙的是,每逢阴雨天气,泥塑的表面竟会缓缓渗出细密的水珠,颗颗晶莹,宛如武将在闷热天气里,额角沁出的热汗,让人啧啧称奇。

而这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正是初代“泥人张”张明山十八岁时的成名之作。张明山自幼便在杨柳青画坊当学徒,那些色彩斑斓的年画,是他艺术启蒙的摇篮。他整日沉浸在画坊之中,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绘画技巧,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烂熟于心。久而久之,他突发奇想,为何不将年画的技法融入到泥塑之中呢?于是,他开始了大胆的尝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摸索,终于独创出“三分塑七分韵”的惊世绝活。

据《津门杂记》详细记载,张明山塑人像时,有着一套独特而神秘的讲究,他必定会选择在子时开工。他常常对旁人说道,子时乃是天地阴阳交泰之时,世间万物都在这一时刻进行着微妙的交融与转换。此时,取自老城根下三尺处的胶泥,仿佛也沾染了天地间的灵气,最是“活泛”,充满了创作的灵性。

某年腊月,估衣街绸缎庄王掌柜听闻张明山的大名,不惜重金,恳请他塑一尊财神像。张明山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接到邀约后,便将自己关在屋内,潜心创作,整整三日不曾踏出房门一步。待到开光那日,阳光洒在新塑的财神像上,众人惊得合不拢嘴,只见泥塑赵公明左手捧着的元宝,竟在晨光的映照下,泛起一层柔和而神秘的金芒,仿佛真的蕴含着无尽的财富与祥瑞。更为离奇的是,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王家库房中总会传出算盘珠子无风自动的清脆声响,“噼里啪啦”,好似有一双无形的手,正在忙碌地计算着账目。这声响,为王家的生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张明山的名声愈发响亮。

魂附异闻:诡谲故事,泥偶暗藏神秘传说

道光年间,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玉亭,迎来了一个颇为蹊跷的活计。一日,鼓楼脚下,来了个操着关外口音的皮货商。此人神色匆匆,手里紧紧攥着一幅泛黄的小像,径直找到了张玉亭。他言辞恳切,请求张玉亭照着这幅小像,塑一个等身人偶。张玉亭仔细端详着小像,心中虽有些疑惑,但还是接下了这单生意。

经过多日的精心雕琢,人偶终于完成。交货当晚,客栈里发生了一件怪事。值夜的伙计路过皮货商的房间时,隐隐约约听见房内传出女子轻柔的哼唱声。这声音悠扬婉转,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伙计心中一惊,好奇心作祟,他蹑手蹑脚地凑近房门,想要一探究竟。可当他将耳朵贴在门上时,哼唱声却戛然而止。伙计犹豫片刻,还是壮着胆子,用力推开了房门。

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只见泥偶端坐在妆台前,身姿婀娜,宛如真人。而那妆台上的铜镜里,竟分明映着个正在梳头的美人,眉眼如画,神态悠然。伙计吓得瘫倒在地,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

三日后,皮货商突然暴毙,死状安详,仿佛只是沉睡过去。人们在他的枕边,发现了那尊泥偶,此时的泥偶,眼角竟挂着一滴永不凝固的泥泪,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诡异。这桩离奇的公案,很快在天津卫传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还被改编成评书《泥娘子》,在茶楼酒肆里传唱了整整数十载,每一个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为那神秘的泥偶和背后的故事而深深着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了天津卫,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泥人张作坊里,突现了一幕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观。据当时的亲历者回忆,在八国联军破城的那一天,泥人张作坊内,数百尊尚未上色的泥胚,竟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自发地转向紫竹林方向。它们或持枪,或举棍,摆出一副英勇迎战的阵势,仿佛要与侵略者决一死战。

待得硝烟散尽,战争的喧嚣渐渐平息,人们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作坊。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大为震惊,只见所有泥人的后背,都布满了细如针尖的孔洞,密密麻麻,恰似被铅弹穿体而过。这一奇异的现象,被详细地记载于《津沽战事录》之中,成为了庚子国难中,最诡谲、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民间记忆。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者,诉说着那个动荡年代的悲惨与壮烈,也让泥人张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悲壮的色彩。

秘术承续:技艺传承,科学揭秘神秘根源

民国十八年(1929年),劝业场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景祜,在这里摆下擂台,展示泥人张的高超技艺。他站在台上,气定神闲,手中的泥料在十指间上下翻飞,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只见他取来海河冰层下的寒泥,这寒泥质地细腻,带着冬日的凛冽气息。又掺入北塘炮台遗址的朱砂,朱砂的鲜艳色泽,为泥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众人的瞩目下,张景祜将祖传的“一捧雪”绝技演绎得出神入化。短短时间内,一尊威风凛凛的关公像便在他的手中诞生。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冬至正午,阳光最为强烈的时刻,这尊关公像竟呵气成霜,白色的雾气从泥像的口鼻间缓缓溢出,宛如一位战神在吞吐天地之气。围观的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惊叹,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人群里,有个日本商人,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被张景祜的技艺深深折服,同时也对这尊关公像垂涎欲滴。于是,他挤到台前,出价千元,欲购下这尊泥像。然而,张景祜却面色一沉,毫不犹豫地将泥像摔得粉碎。他大声说道:“泥胎离了天津卫的水土,不过是个死物。这泥人张的技艺,是与天津卫的水土、文化紧紧相连的,绝不能被你们这些外人随意带走。”张景祜的这番话,掷地有声,展现出了他对泥人张技艺的坚守和对家乡的热爱。

这种“水土论”,在1992年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天津大学材料实验室的专家们,怀着对泥人张技艺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泥人张祖传配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他们发现,泥人张所用的泥料中,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古老的菌种,源自海河沉积层,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与海河的水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这些微生物会产生微弱的生物电流,或许,这正是泥偶“活态”的奥秘所在。

正如民俗学者冯骥才所言:“所谓魂附术,实则是匠人将生命体验融入物件的极致境界。”泥人张的匠人们,用他们的双手和心血,将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都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尊泥像之中。这些泥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天津卫文化的象征。

泥魂永驻:传承不息,泥人守护城市魂灵

2017年深秋,古文化街的泥人张老店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香气。九旬老师傅张宇,正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塑一尊抗疫医护像。老人的双手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依然灵活而稳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专注与执着,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泥料。

月光如水,透过格窗洒在未干的泥胎上,为泥像蒙上了一层柔和的银纱。值班的保安路过店铺时,不经意间往店内一瞥,这一瞥,让他惊得瞪大了眼睛。他分明看见,那尊泥像身上白大褂的衣褶,竟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宛如医护人员在忙碌地奔走。保安揉了揉眼睛,以为是自己看花了眼。可当他再次定睛细看时,衣褶依然在缓缓飘动。

次日,保安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张宇老人问起此事。老人听后,微微一笑,指了指工作台前供奉的祖师牌位,缓缓说道:“打康熙年间起,咱家的泥人就得沾点活人气儿。这泥人啊,承载着咱泥人张几代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天津卫的精气神。那些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我把他们的样子塑出来,就是想让这份精神,在泥人里延续下去。”

老人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此时,香炉里三柱线香青烟袅袅,升腾而起,仿佛在诉说着泥人张几百年来的传奇故事。那青烟,在空气中缓缓飘荡,隐约勾勒出历代传人伏案抟泥的身影,他们专注的神情、灵巧的双手,仿佛就在眼前。

从三岔河口的漕运号子,到滨江道的霓虹光影,泥人张的传奇始终在津门大地上流转不息。那些被岁月包浆的泥塑,静静地陈列在店铺里、博物馆中,或许正以我们尚未知晓的方式,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魂灵。正如老辈人常说的:天津卫的风里,总掺着点海河的泥腥味——那是六百年来匠人们留在作品里的呼吸,是天津卫独有的文化印记,它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