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清朝那些事2 河中石兽

九州民间志 清朝那些事2 河中石兽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沧州城南的卫河码头边,几百年来,始终立着一块半人高的青石碑。石碑材质古朴,质地坚实,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将其打磨得发亮。每当漕船浩浩荡荡地从河面上经过,船夫们总会不自觉地对着这块石碑行注目礼,眼神里满是敬畏与虔诚。这方石碑,镌刻着乾隆五十六年那场震动直隶官场的“石兽奇案”,也承载着一段关于真理与偏见的古老寓言,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那年盛夏,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来得极为蹊跷。乌云好似墨汁一般在天际翻涌汇聚,将整个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白昼仿若黑夜。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打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卫河水在暴雨的肆虐下暴涨三丈,浑浊的浪涛汹涌澎湃,如同一头挣脱了枷锁的猛兽,横冲直撞。河神庙前那对镇水石兽,在这般凶猛的水势冲击下,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只留下空荡荡的基座,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刚刚发生的惊心动魄。

消息很快传到了河间府衙,知府刘秉义正坐在宽敞凉爽的厅堂里,对着一碗冰镇酸梅汤发愁。他眉头紧皱,眼神中满是焦虑,手中的扇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却怎么也驱散不了心头的烦闷。河道总督衙门的巡查使下月就要到了,而这对前朝留下的石兽,一直以来都是治河功绩的重要见证,如今却不翼而飞,这可如何是好?想到此处,刘秉义猛地站起身来,“传令沧州知州,十日之内务必寻回石兽!” 惊堂木重重地拍在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酸梅汤泛起层层涟漪。

这道命令一下,沧州城当即炸开了锅。码头苦力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成群结队地汇聚到卫河岸边,他们挽起裤脚,露出结实的小腿,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急切,渴望能在这场寻兽行动中获得丰厚的奖赏;私塾先生们也放下了手中的书本,平日里温文尔雅的他们此刻也被这场热闹所吸引,三两成群地讨论着石兽可能的去向,不时还引经据典,发表自己的见解;绸缎庄掌柜们停下了忙碌的生意,站在店铺门口,望着卫河的方向,脸上写满了好奇;就连城外白云观的道士,也身着道袍,加入了寻兽的队伍,他们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祈求神灵的指引。知州衙门开出五十两白银的赏格,更是像一把火,点燃了众人的热情,让卫河两岸的芦苇荡里昼夜晃动着灯笼火把,宛如繁星点点。然而,半个月过去了,众人寻遍了卫河的每一处角落,却连一块碎石都没捞着,希望如同泡沫一般,在无情的现实面前逐渐破灭。

这日清晨,西大街茶馆里飘着茉莉香片的袅袅香气。茶馆里热闹非凡,茶客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石兽的事情。退休的河道书吏赵老四蹲在长凳上,他身形微胖,脸上带着几分世故的神情,眯眼看着河工们绘制的河床图,悠悠地说道:“要我说,这石兽怕是被冲进东海龙宫了。” 邻桌的秀才王守诚 “啪” 地合上折扇,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义正言辞地说道:“子不语怪力乱神!石兽重逾千斤,定是沉在落水处下游的深潭。” 他穿着一袭长衫,头戴方巾,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清高与自负。

茶馆角落忽然传来沙哑的笑声。众人纷纷转头望去,只见一个驼背老翁倚着扁担,补丁摞补丁的短衫上沾满了河泥,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他就是老河工张铁锚,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睿智与深邃。“后生们见过春汛时的麦秸垛没?” 张铁锚掏出旱烟袋,吧嗒吧嗒地抽了几口,吐出一团浓浓的烟雾,“去年大水,上游漂下来的麦秸垛全卡在回水湾,倒比沉底的石头冲得还远。” 他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在茶馆里回荡。

王秀才正要驳斥,知州衙门的差役忽然撞开门板,慌慌张张地喊道:“巡抚大人请来的江南名士到了!” 这一嗓子,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茶馆里的争论。众人纷纷起身,朝着码头的方向涌去,想要一睹江南名士的风采。

码头上,留着三缕长髯的江南水利名家周文渊负手而立,他身着一袭青色长袍,头戴儒巾,气质儒雅,仿若仙人下凡。身后跟着四个抬着铁梨木沙盘的学徒,学徒们个个神色恭敬,小心翼翼地抬着沙盘,不敢有丝毫懈怠。“水流之力,不过冲、刷、淤三字。” 周文渊指着沙盘中缓缓流动的细沙,声音沉稳而自信,“重物入水,必顺流而下,此乃《水经注》铁律。” 说着,他将铜兽模型掷入 “河道”,铜兽果然沉在投掷点下游的凹槽。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人们对周文渊的学识和判断深信不疑,纷纷投去敬佩的目光。知州大人捋着胡须,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仿佛石兽已经被成功寻回。唯有张铁锚蹲在柳树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他混浊的眼睛紧紧盯着沙盘边沿堆积的细沙,若有所思。突然,他剧烈咳嗽起来,烟袋锅里的火星溅在青石板上,迸发出几点微弱的光芒。

当夜子时,卫河上游三十里的老龙湾。月色如水,洒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张铁锚带着三个徒弟,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在月光下摸索。河水冰冷刺骨,水流湍急,不断冲击着他们的身体,让他们举步维艰。徒弟李二狗忍不住抱怨道:“师傅,官老爷都在下游撒网,咱们在这荒滩折腾啥?” 他年轻气盛,脸上满是不解和疑惑。

“你当河水是直筒子?” 老河工弯腰捞起一把河沙,沙粒从他粗糙的指缝间缓缓滑落,“水流撞到弯道,外侧冲,内侧淤。石兽被激流卷着走,碰到河湾就得转圈。” 他一边说着,一边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仔细地摸索着河底。突然,他的手触碰到一块凸起的硬物,心中一喜,“就这儿!使点劲!” 他大声喊道,声音中透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四个黝黑的脊背在月光下绷成弓形,他们咬紧牙关,使出浑身解数。随着 “哗啦” 一声水响,半截青石兽头破水而出,龙角上还缠着几缕水草,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下游方向隐约传来犬吠,那是周文渊带着衙役在二十里外的深潭打捞,他们还在执着地寻找着根本不可能在那里的石兽。

五更天,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沧州城南门轰然洞开。八名赤膊汉子抬着湿漉漉的石兽,迈着沉重而有力的步伐穿过青石板街。石兽身上还滴着水,水珠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张铁锚的破草鞋在晨露里印出蜿蜒的水迹,他跟在石兽后面,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知州衙门前的鸣冤鼓被擂得震天响,声音划破了清晨的宁静,惊飞了屋檐下一群灰鸽子。

周文渊赶到时,沙盘还摆在码头,细沙却已板结成块。老河工蹲在沙盘旁,正用烟袋杆划着旋涡状的纹路:“大人您看,这水流撞到河岸...” 江南名士的儒巾突然歪了,他盯着石兽腿上沾着的上游特有的红胶泥,脸色比宣纸还白。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直坚信的理论竟然是错误的,而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河工却找到了石兽。

三个月后,河间知府衙门的《治河纪要》新增了一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落款处工整地钤着周文渊的私印。这不仅是对石兽事件的记录,更是对真理的尊重和对错误的反思。

卫河码头的青石碑立起那天,张铁锚正带着徒弟们在百里外的河堤抢险。河水泛滥,河堤岌岌可危,他们争分夺秒地搬运着沙袋,加固着河堤。老河工终究没见到碑文末尾那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但他烟袋杆划出的旋涡,却永远刻在了奔流的河水中,成为了后人探寻真理的指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