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深秋,苏州马医科巷的老槐树开始落叶。俞樾站在 newly built 的曲园门口,望着门楣上\"春在堂\"三个字,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梦境。
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德清县的童生俞樾正在备考乡试。某夜他梦见自己走进一座园林,匾额上\"春在堂\"三字在月光下泛着青光。醒来后他将此梦告诉塾师,先生抚须道:\"春在者,生机盎然也,此乃吉兆。\"
三个月后放榜,俞樾中了第二十七名举人。赴京会试时,他在琉璃厂偶遇《春在堂诗稿》抄本,翻开一看竟是自己梦中所作。考官曾国藩阅卷时,对其\"花落春仍在\"一句拍案叫绝:\"此句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异曲同工,足见士子襟怀。\"
光绪元年,俞樾辞官归乡。他在苏州购得一块荒地,按梦中园林模样建造曲园。工匠们发现地下埋着宋代石础,上刻\"春在\"二字,与他梦中所见分毫不差。消息传开,李鸿章亲笔题写\"德清俞太史着书之庐\"赠予老友。
曲园落成后,俞樾每日在春在堂校勘典籍。夫人姚氏总在亥时端来一盏莲子羹,看着丈夫在油灯下写写画画。\"荫甫,该歇歇了。\"她轻声提醒。俞樾头也不抬:\"再校完这卷《诸子平议》,明儿还要给诂经精舍的弟子们讲解。\"
光绪五年,女儿绣孙病逝。俞樾在灵堂守了三天三夜,将绣孙生前临摹的《兰亭序》贴在春在堂梁柱上。姚氏劝他节哀,他却指着墨迹道:\"你看这'之'字,分明带着三分稚气。\"从此他在批注《茶香室丛钞》时,总在书页边缘画朵小花,那是绣孙最爱插在鬓角的野蔷薇。
同治七年,太平军余部逼近苏州。俞樾带着全家躲进曲园假山洞,怀里紧抱《群经平议》手稿。炮火声中,他听见小儿子陛云背诵《论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突然一块飞石砸中洞顶,姚氏用身体护住丈夫,鲜血染红了他的蓝布长衫。
事后俞樾在春在堂立柱刻下\"生逢乱世,死何足惜\"八字。李鸿章派亲兵护送他去上海租界,他却指着园中古井说:\"我这把老骨头,要与苏州城共存亡。\"太平军最终绕城而过,曲园毫发无损,人们都说这是\"春在堂的福气\"。
诂经精舍的讲堂里,俞樾总爱用苏州评弹的调子讲解《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的吴语软糯,惊起檐下麻雀。弟子章太炎回忆:\"先生讲学时,常有卖花女驻足墙外,听至妙处竟忘了叫卖。\"
光绪十九年,日本汉学家岸田国华慕名来访。俞樾在曲园设宴,席间以《红楼梦》酒令助兴。岸田问及\"太虚幻境\"寓意,他举杯笑道:\"贵国紫式部作《源氏物语》,我中华曹雪芹写《石头记》,虽隔沧海,文心相通。\"说罢挥毫写下\"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相赠。
光绪三十二年冬,俞樾卧病在床。他让家人将《春在堂全书》手稿搬到床前,一页页摩挲泛黄的纸页。姚氏端来药碗,看见丈夫眼中有光:\"当年在京会试,曾文正公说我'春在'二字气象开阔,如今看来......\"话音未落,一阵咳嗽震得药碗叮当响。
临终前一日,他忽然要去春在堂。家人抬着软轿穿过曲径,他望着假山石上的\"眠云\"题刻,喃喃自语:\"三十年前此梦,原来应在此处。\"当晚亥时,俞樾在《茶香室续钞》批注处画下最后一朵小花,溘然长逝。
出殡那日,苏州城万人空巷。送葬队伍经过曲园时,忽有白梅从枝头飘落,恰好盖在棺木上。弟子们遵照遗愿,将《春在堂全书》雕版埋入俞樾墓中。若干年后,有人在曲园古井发现残卷,上面墨迹斑驳:\"吾生如梦者,春在何处寻?\"
宣统二年,曲园对外开放。常有文人雅士在此驻足,看老园丁修剪绿梅,听他讲述当年\"春在堂的故事\"。有位穿洋装的年轻人指着梁柱上的《兰亭序》墨迹问:\"这是俞先生女儿的手迹吗?\"老园丁摇头:\"不,那是先生心里开出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