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7《施润泽滩阙遇友》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7《施润泽滩阙遇友》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嘉靖二十三年的春天,江南的雨总是来得这般缠绵。施润泽站在自家屋檐下,望着雨帘中若隐若现的滩阙河,心中泛起一丝愁绪。作为苏州府吴江县有名的织户,他本应在机房里忙碌,可这连绵的春雨却让他的生计陷入了困境。

“老爷,该喝药了。”丫鬟小翠端着药碗走过来,打断了他的思绪。施润泽接过药碗,苦涩的味道在口中蔓延,他却浑然不觉。妻子王氏卧病在床已有半年,家中积蓄早已所剩无几,他实在不知道这药还能支撑多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巷口传来。施润泽抬头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老者跌跌撞撞地跑来,浑身湿透,脸色苍白。

“这位老人家,可是遇到了难处?”施润泽上前搀扶,关切地问道。

老者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从外地来,本想投靠亲友,谁知……谁知他们早已搬走。我……我身上的盘缠也被贼人抢了去,如今无处可去……”

施润泽心生怜悯,忙将老者请进屋内。小翠端来热水和干净的衣服,老者感激涕零,连声道谢。

“不知老人家贵姓?”施润泽问道。

“老朽姓张,名伯远。”老者答道,“本是杭州人士,因家中变故,才流落至此。”

“张老伯不必客气,若不嫌弃,就在寒舍暂住几日,待雨停了再作打算。”施润泽诚恳地说。

张伯远眼中泛起泪光,哽咽着说:“恩人如此仗义,老朽无以为报……”

施润泽摆了摆手:“举手之劳而已,张老伯不必挂怀。”

夜幕降临,雨依旧下个不停。施润泽坐在床头,看着熟睡的妻子,心中满是忧虑。他轻轻抚摸着王氏消瘦的脸庞,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治好她的病。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施润泽起身开门,只见张伯远神色慌张地站在门外。

“恩人,不好了!”张伯远急切地说,“我刚才在后院发现了一袋银子,怕是贼人留下的!”

施润泽心中一惊,忙跟着张伯远来到后院。月光下,一袋沉甸甸的银子躺在墙角,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冷光。

“这……这可如何是好?”张伯远颤抖着说,“若被贼人发现,我们性命难保啊!”

施润泽沉思片刻,坚定地说:“张老伯不必惊慌,明日一早,我便将这袋银子交给官府,让他们处理。”

张伯远犹豫了一下,劝道:“恩人,这银子少说也有百两,足够你妻子治病了。你又何必……”

施润泽摇了摇头:“不义之财不可取,我施某虽是个粗人,却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银子既然不是我们的,就不该据为己有。”

张伯远叹了口气,不再言语。施润泽小心翼翼地将银子收好,回到屋内,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施润泽带着银子来到县衙,将事情的经过如实禀告。县令李大人听后,大加赞赏,命人张贴告示寻找失主。

三日后,一个富商模样的人来到县衙认领银子。原来,他是杭州的绸缎商人,途经吴江时遭遇劫匪,幸好银子被施润泽捡到。富商感激涕零,执意要赠送施润泽五十两银子作为酬谢。

施润泽婉言谢绝:“这是在下分内之事,何足挂齿?”

富商见他如此坚持,只好作罢。临走时,他留下一张名帖,说道:“恩人若有难处,可到杭州来找我,王某定当尽力相助。”

施润泽收下名帖,心中却并未在意。他回到家中,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妻子。王氏欣慰地说:“老爷做得对,我们虽然穷,但不能失了良心。”

施润泽握住王氏的手,心中满是温暖。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妻子早日康复,让这个家重新焕发生机。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氏的病情却不见好转。施润泽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可银子却如流水般花了出去。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外的机会降临了。

这日,施润泽正在机房里忙碌,一个身着绸缎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请问是施老板吗?”年轻人问道。

“正是在下。”施润泽放下手中的活计,疑惑地看着他。

“在下姓李,名文远,是杭州绸缎庄的伙计。我家老板听说施老板拾金不昧的义举,十分钦佩,特命我前来拜访。”李文远说着,递上一张拜帖。

施润泽接过拜帖,只见上面写着“杭州泰和绸缎庄庄主王崇焕”。他心中一惊,想起了那位曾在县衙见过的富商。

“王庄主有何指教?”施润泽问道。

“我家老板想与施老板做个生意。”李文远微笑着说,“我们庄主要采购一批上等丝绸,听说施老板的手艺在苏州数一数二,不知能否合作?”

施润泽心中大喜,忙不迭地答应下来。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若能与泰和绸缎庄合作,不仅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还能让自己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李文远见他答应,便详细说明了合作的细节。原来,王崇焕看中了施润泽的手艺,想长期订购他织的丝绸。施润泽只需按照泰和绸缎庄的要求织绸,交货后便可拿到丰厚的报酬。

施润泽满口答应,送走李文远后,立刻开始着手准备。他挑选了最好的蚕茧,精心饲养,日夜赶工。王氏见他如此辛苦,心中既心疼又欣慰。

三个月后,第一批丝绸终于织成。施润泽带着货物来到杭州,见到了王崇焕。王崇焕对丝绸的质量赞不绝口,当场付清了货款,并与施润泽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施润泽心中大喜,带着银子回到家中。他立刻请来了最好的郎中为王氏治病,还请了丫鬟照顾她的起居。王氏的病情渐渐好转,家中的生活也有了起色。

施润泽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不仅扩大了机房的规模,还雇佣了十几个伙计。他的丝绸因为质量上乘,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泰和绸缎庄的订单更是源源不断。

然而,随着生意的兴隆,一些闲言碎语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他是靠运气发家,有人说他与泰和绸缎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施润泽对此一笑置之,依然本本分分地做生意。

嘉靖二十五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北方鞑靼入侵,朝廷下令征集军资,江南的丝绸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泰和绸缎庄的订单锐减,施润泽的生意一落千丈。

施润泽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却始终找不到新的买家。家中的积蓄再次见底,王氏的病情也因忧虑而加重。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

这日,施润泽正在机房里唉声叹气,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

“施老板,别来无恙?”

施润泽抬头一看,竟是当年在滩阙边遇到的张伯远。此时的张伯远身着锦衣华服,气度不凡。

“张老伯?你……你怎么会在这里?”施润泽惊讶地问道。

张伯远微笑着说:“实不相瞒,老朽本是京城的官员,因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才隐姓埋名来到江南。如今见施老板有难,特来相助。”

施润泽感激涕零,忙问有何办法。张伯远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说道:“这是我多年前研究的新式织机图纸,比传统织机效率更高,织出的丝绸也更加精美。你若按照这图纸改良织机,定能重振家业。”

施润泽大喜过望,立刻按照图纸改良了织机。新织机果然神奇,不仅效率提高了一倍,织出的丝绸更是细腻光滑,宛如天成。

施润泽带着改良后的丝绸再次来到杭州,找到了王崇焕。王崇焕见到丝绸后,惊叹不已,当场签订了更大的订单。

施润泽的生意再次兴隆起来,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购置了新的房产。王氏的病情也彻底康复,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嘉靖三十年的春天,施润泽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原来,朝廷要为皇后娘娘制作一批贡品,选中了他的丝绸。施润泽心中大喜,这是莫大的荣幸。

他精心挑选了最好的蚕茧,亲自监督织机,日夜赶工。三个月后,贡品终于完成。施润泽带着丝绸进京,受到了皇后娘娘的接见。

皇后娘娘对丝绸赞不绝口,赏赐了施润泽黄金百两,并亲笔写下“天下第一绸”的匾额。施润泽感激涕零,叩谢皇恩。

回到苏州后,施润泽的名声大噪,前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江南数一数二的富商。

然而,施润泽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依然坚持诚信经营,乐善好施,常常接济贫困的乡邻。他还出资修建了学堂,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这日,施润泽来到滩阙河边,望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当年那个雨天,想起了张伯远,想起了自己走过的风风雨雨。

“老爷,您在想什么?”王氏走到他身边,轻声问道。

施润泽微笑着说:“我在想,若不是当年那个善举,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王氏点点头:“是啊,善恶有报,这是天理。”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远处走来。施润泽定睛一看,竟是张伯远。

“张老伯,你可来了!”施润泽迎上前去,握住张伯远的手。

张伯远微笑着说:“施老板,别来无恙?”

“托您的福,一切都好。”施润泽感激地说,“若不是您的帮助,我哪有今日的成就?”

张伯远摆了摆手:“这都是你自己的福报。当年你拾金不昧,种下了善因,今日才有善果。”

三人相视而笑,望着滩阙河上的夕阳,心中满是温暖。

施润泽的故事在江南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人们都说,这是善有善报的最好证明。而施润泽依然如故,继续着他的诚信经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人间的真善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