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40《市井怪谈录》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40《市井怪谈录》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正德年间的苏州城,护龙街西头有座青瓦白墙的两层茶楼,唤作“听风阁”。每日未时三刻,二楼临窗的竹帘后便会传来“啪”的一声惊堂木响,接着是略带吴地软音的说书人嗓音:“列位看官,今日咱们要讲的,是成化年间金华府的奇事……”

一、金华猫影

讲故事的人姓周,单名一个“复”字,年约三十,生得一双丹凤眼,笑时眼角微挑,穿一袭半旧的月白长衫,腰间总别着个青布锦囊,里头装着从各处搜集来的志怪笔记。他说的故事多来自民间野谈,却比那戏文里的忠孝节义更勾人魂魄,尤其是讲到“金华猫”时,满楼茶客皆屏气凝神,连跑堂的茶博士都忍不住停了手。

金华府多竹山,山深林密处藏着些百年老藤,藤下常有野猫栖息。据周复所说,成化二十三年霜降后,山脚下的李老汉家出了件怪事。他家小女儿阿秀每到深夜便说有人隔着窗棂唱曲,那声音像浸了秋露,凉丝丝的直往人骨头缝里钻。起初老汉只当是山风穿林,直到有夜他起夜时,借着月光看见窗纸上投着个怪影——那影子有三尺来高,脑袋尖尖似猫,却立着两条人腿,正举着爪子在窗纸上画符。

“老汉抄起门后的枣木棍就冲出去,可那影子‘嗖’地蹿上房梁,月光照见它眼睛泛着幽蓝,跟淬了毒的琉璃珠子似的。”周复说到此处,指尖叩了叩桌面,“第二日找了村里的猎户老陈头来看,老陈头一见阿秀的眼皮,倒吸一口凉气——那眼皮底下青黑交缠,正是‘猫魅’作祟的征兆。”

茶客里有个穿皂衣的商人忍不住插话:“听说那猫魅专吸人精血,被缠上的人轻则卧床半年,重则……”话没说完便被邻座的书生瞪了一眼,书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朗声道:“《楚辞·招魂》有载‘雄虺九首,往来倏忽’,然世间妖魅皆有制伏之法,周先生可曾听说过‘猫鬼之术’的破解之道?”

周复冲书生笑了笑,继续往下讲。原来老陈头早年曾见过山中老猫成精,当下便让李老汉取来三尾活鲤鱼,用朱砂在鱼腹上写了“金光咒”,趁着月升时挂在屋檐四角。到了子时,竹林里忽然传来野猫嘶叫,比婴儿啼哭还要刺耳,紧接着一只浑身墨绿的老猫从梁上蹿下,直奔鱼而去。“那猫刚咬住鱼,鱼腹里的朱砂咒就冒起火星子,疼得它在地上直打滚。老陈头瞅准时机,甩出浸过雄黄酒的网兜,当场将那老猫套住。”

说到这里,周复忽然压低声音:“列位可知那老猫为何成魅?原来它在竹山深处舔食了百年蛇莓,又偷喝了山涧里的丹砂水,虽说得了些道行,却终究没修得个善果。老陈头要砍它脑袋时,那猫竟流着泪作人言:‘我在这山里修了三百年,本想再修百年化形,不想一时贪心……’”

茶楼里静悄悄的,只有炉上水壶咕嘟作响。不知谁叹了口气,周复却话锋一转:“后来老陈头到底没杀它,将它装进木笼送到金华府城隍庙,让道长用符水镇了七七四十九日。待放出来时,那猫已没了半分灵气,只蜷在庙角打盹,见了人就咪咪叫——可见这世间妖邪,多半是人心不足所致啊。”

二、河灯怨

听完金华猫的故事,有个穿青布衫的妇人抹了抹眼角,小声问:“周先生,您可曾讲过那河灯鬼的故事?我娘家在松江府,常听老人们说,中元节放河灯若遇上冤魂,那灯就会逆流而上……”

周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异色,从青布锦囊里摸出半卷残页,轻轻展开:“嘉靖元年,松江府的漕运码头发生过一桩怪事。有个姓柳的船工,每日寅时便要去河上收网,那日他刚划到河中央,就见一盏莲花灯逆着水流漂过来。灯芯幽蓝如鬼火,灯身绣着并蒂莲,细看那花瓣,竟像是用人血染红的。”

柳船工起初只当是哪家大户做道场放的灯,正要伸手去捞,忽见灯影里浮出个女子身影。那女子穿一身水绿裙衫,鬓角别着朵枯萎的白芙蓉,面色青白如纸,眼尾挂着水珠,也不知是泪水还是河水。“船工吓得手一抖,木桨‘扑通’掉进水里,再抬头时,那女子竟站在船头,裙角还滴着水,轻声说:‘大哥行行好,帮我寻寻金簪子……’”

周复讲到此处,指尖在桌上划出一道水痕:“列位看官,这松江府的漕河直通东海,每年落水生亡的人不计其数,可谁见过大活人能站在船头说话?柳船工虽胆大,此时也觉后颈发凉,正要划船逃走,那女子忽然伸手抓住他的手腕——那手冰凉刺骨,像浸了三冬的河水。”

茶客们听得入神,有个小伙计端着茶壶过来续水,手一抖,竟把开水泼在袖口上,疼得直吸气。周复笑着摆摆手,接着说。原来那女子自称姓苏,家住漕河下游的苏家巷,去年中秋随丈夫去城隍庙进香,不想归途遇着暴雨,丈夫失足落水,她去拉时也被卷入漩涡。“她说自己的金簪子是婆婆给的嫁妆,坠着颗东珠,落水时被水草缠住,求柳船工帮她寻回来。第二日,柳船工按她指的位置下水,果然在河底淤泥里摸到了金簪,簪头还缠着几缕青丝。”

故事到这里本应结束,不想三日后,柳船工路过苏家巷,竟听见巷口的王媒婆与人闲聊,说苏家娘子去年就殁了,尸首至今没寻着。“他心里一惊,拿着金簪去敲苏家的门,开门的正是那女子的婆婆。老人一见金簪就哭出声,说这是她儿媳的贴身之物,儿媳落水后,儿子也一病不起,如今只剩半口气了。”

周复忽然停住,端起茶盏抿了口,茶客们急得直催。他放下茶盏,目光幽幽:“列位可知那女子为何滞留人间?原来她死后,魂魄见丈夫病重,便每日夜里去城隍庙求签,可城隍庙的门槛高,野鬼进不得,她就抱着河灯在水上漂了七七四十九日。柳船工帮她寻回金簪后,她托梦给丈夫,说‘妾身已向河神借了半日阳寿,明日卯时,可在老槐树下相见’。”

说到这里,周复的声音轻了些:“第二日卯时,苏家男人撑着病体到了老槐树,只见树下站着那女子,手里捧着碗热粥。她喂丈夫喝了粥,说‘这是用阳间米煮的,喝了病就好了’,说完便化作一阵水雾。后来苏家男人的病果然好了,再去河边祭拜时,总见水面漂着几盏小灯,灯芯都是暖黄色的——想来那苏娘子,终究是放心不下心上人啊。”

三、城隍庙夜话

不知不觉,日头已偏西,茶楼里盏起了灯。周复正欲收惊堂木,忽见楼梯口转上个人来,是个戴斗笠的老者,腰间挂着个铜铃,走起路来叮当响。老者径直走到周复桌前,沉声道:“小哥可曾听说过南京城隍庙的‘判笔借寿’?”

周复眼中一亮,忙起身让座:“老伯请坐,在下正欲听您讲讲这等奇事。”老者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满是皱纹的脸,目光却如炬:“弘治年间,我在南京做货郎,常宿在城隍庙的偏殿。有夜子时,忽听得正殿传来争吵声,我从门缝里望去,只见判官握着生死笔,与个青衫书生争得面红耳赤。”

那书生跪在蒲团上,头叩得山响:“大人,我娘才五十岁,生平未做过恶事,为何要遭此横祸?”判官将生死簿往桌上一拍:“阳寿天定,岂是你能强求?”书生却不肯起身:“若大人不肯改簿,小人愿以十年阳寿换我娘三年光阴!”

周复听得入神,老者继续道:“正僵持间,城隍爷从后殿出来,竟抬手拍了拍书生的肩:‘难得你一片孝心,且容我等破例一次。’说着便让判官取来朱砂笔,在生死簿上圈了又圈。书生大喜,正要谢恩,城隍爷却叹了口气:‘阳寿可借,因果难消,你需在这城隍庙守香三年,每日为枉死之人超度,方可抵消这改命之过。’”

老者说到此处,从袖中摸出个旧铜铃:“后来我才知道,那书生是应天府的秀才,姓陈。他娘得了急症,药石无灵,他便夜夜来城隍庙求告。守香三年间,他白天读书,夜里替人写超度文,竟真让他娘多活了三年。第三年冬至,他娘无疾而终,他却在守灵时看见城隍爷的皂隶来接他,说‘借寿之期已到,该去阴司销账了’。”

茶楼里一片唏嘘,老者却笑了:“列位莫要难过,那陈秀才到了阴司,判官见他孝心可嘉,竟将他的名字从‘短命簿’移到了‘福寿簿’上。后来我路过应天府,听说他活到七十岁,子孙满堂——可见这天地间,最硬的是人心,最暖的也是人心啊。”

老者说完,起身告辞,铜铃声渐渐消失在楼梯口。周复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搜集的志怪笔记里,也有几则关于“借寿”的记载,却不及老者讲得这般鲜活。他摸了摸腰间的青布锦囊,里面的残页又多了几行小字:“弘治八年,应天府陈生借寿,城隍爷允之,判笔朱砂留痕三载……”

四、镜中仙

夜色渐深,茶楼里的茶客已散了大半,只剩几个常客围在周复桌前,等着听最后一个故事。周复笑了笑,从锦囊里取出一面巴掌大的铜镜,镜面蒙着层薄灰,边缘刻着些难懂的符文:“这故事,便与这面镜子有关,说的是正德初年,杭州府的一桩镜中奇事。”

杭州城西有户姓杨的人家,女儿阿雪年方及笄,生得如花似玉,尤其爱照镜子。她房里摆着七面铜镜,从早到晚照个不停。一日清晨,她对着新得的菱花镜梳妆,忽见镜中自己的嘴角勾起抹冷笑,眼尾竟多了颗红痣——可她左脸本是光洁的。

“阿雪吓得摔了镜子,碎片落地时,竟听见镜中传来女子笑声:‘小娘子生得美,不如让我借副皮囊如何?’”周复说着,指尖轻轻擦过铜镜,“当晚,阿雪梦见自己走进镜中世界,只见亭台楼阁皆倒悬,桃花树上开着黑色的花,有个穿白裙的女子背对着她,长发垂地,正是镜中所见的模样。”

那女子转身时,阿雪惊得差点叫出声——她的脸竟与自己一模一样,只是眼尾多了颗红痣,嘴角挂着诡异的笑。“女子伸手要摸她的脸,指尖刚碰到她的额头,阿雪便觉一阵刺痛,醒来后发现枕边多了片桃花瓣,花瓣上还有血丝。”

杨家请了无数道士做法,都拿那镜中女子没办法。直到有天,来了个云游的尼姑,手持佛珠站在镜前叹道:“这是镜中仙夺舍,需寻得镜灵的本体方可破解。”尼姑让阿雪将七面镜子摆在天井,正午时分,阳光穿过镜片,在地上投出个菱形光圈,光圈中央竟浮出块刻着符文的青铜镜胚。

“尼姑说,这镜胚是百年前匠人用自己的血铸的,镜灵得了人气,便想夺人躯体。她让阿雪对着镜胚念了段咒文,只见镜中女子忽然跪地痛哭,说自己被困在镜中百年,见阿雪生得像自己生前的模样,一时起了贪念。”周复说到这里,轻轻吹了吹铜镜,“后来尼姑将镜胚埋在西湖边的柳树下,阿雪再照镜子时,镜中只有自己的笑脸,再无那红痣女子的影子。”

故事讲完,周复将铜镜收入锦囊,茶客们也纷纷起身告辞。临下楼时,那个穿皂衣的商人忽然回头问:“周先生,您讲了这么多妖鬼狐怪,可知这世间最可怕的究竟是啥?”

周复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嘴角勾起抹淡笑:“是人心啊。妖邪虽恶,终有破解之法,可人心若起了贪嗔痴,便是大罗金仙也难渡啊。”

惊堂木“啪”地一声响,茶楼里的灯火次第熄灭,只有护龙街上的灯笼,还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像极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奇闻异事,总在不经意间,照亮人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