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68《陕西火流星》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68《陕西火流星》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4 10:17:12 来源:小说旗

咱秦岭深处的葫芦峪,像个被老山神搂在怀里的襁褓。四面环山的峪口窄得像条缝,只容得下一条青石板路蜿蜒而入,路边野栗子树长着虬结的枝桠,像是给峪口把守的老卫兵。万历三十七年秋末,我正跟着爹在鹰嘴崖采连翘,这崖壁足有千仞高,背阴处结着早霜,脚底下的枯草踩上去簌簌响,惊飞了几只藏在叶底的山雀。爹腰间的猎刀蹭着岩壁,发出细碎的火花,他总说这刀是娘留给他的念想——三年前山洪暴发,娘为了抢收晾在院中的草药被卷走,等在下游找到时,手里还攥着半把连翘。

日头偏西时,天顶突然传来“嘶——”的尖啸,像有人拿烧红的烙铁划过铜盆。我手一抖,竹篓里的连翘撒了几片,抬头就见个斗大的火球拖着金红尾巴,划破铅灰色的云层,擦着崖边那棵三人合抱的古松梢子,“轰”地砸进后山林子。地底下传来闷雷般的震动,鹰嘴崖的碎石扑簌簌往下掉,爹一把将我按在岩壁上,等尘埃落定,只见松林方向腾起股焦烟,带着股子腥甜气,像烧糊的蜜饯里混着铁锈味。

葫芦峪的老老少少打着火把摸进林子时,月亮刚爬上东山顶。二十几个火把围成圈,照见中间砸出个两丈见方的土坑,坑底躺着块黑黢黢的巨石,表面疙疙瘩瘩布满棱线,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像头沉睡的铁龟。村东头的王大爷“扑通”跪下,额头磕在碎石上:“万历二十三年华山崩,二十五年黄河决,如今又落了这火魔星,怕是老天爷要收咱庄稼人的命啊!”他儿媳妇抱着三个月大的娃,吓得直往汉子怀里躲,襁褓里的奶娃哇地哭出声,惊飞了树梢栖息的夜枭。

我爹却蹲下身,伸手去摸那石头。他掌心的老茧蹭过石面,突然“哎哟”缩回手——那些棱线竟组成细密的纹路,像老道士画的符文,又像张看不懂的地图,石头表面还带着灼人的热气,隔着粗布衫都能感到发烫。李郎中举着铜药戥子凑过来,借着火光眯着眼瞧:“这纹路走势,倒像是咱秦岭七十二峪的脉络,怪哉怪哉。”

更奇的是次日清晨。我挎着竹篮去葫芦河洗帕子,刚走到石板滩,就见下游漂来几尾白花花的鲫鱼,肚子朝上随波逐流,水面上漂着层细如金粉的亮片。弯腰捧水喝时,竟尝出股清冽的甜,比平日里带土腥味的河水强百倍。消息传开,河两岸蹲满了人,李郎中接了半葫芦水,对着日头瞧了又瞧:“水色青中带金,怕是那火石浸出了星砂,《淮南子》里说‘星坠为石,其精化水’,不想在咱峪里应了验。”

霜降那日,县太爷的轿子抬进了峪口。前头两个衙役扛着水火棍,腰上的铁哨子吹得人耳膜发疼:“都让开!西安府有令,天火石乃天赐祥瑞,着即运往省城供奉!”王大爷带着十几个汉子拎着锄头扁担拦在村口,爹站在最前头,猎刀横在胸前:“大老爷,这石头砸在咱峪里,就是咱的护山碑,要搬石头,先从我们尸首上跨过去。”

衙役举棍要打人,李郎中突然挤出来,捧着个粗瓷坛子:“各位官爷,小老儿斗胆说句,这星砂性烈如火,离了咱秦岭的水土,怕是要失了灵性。”他揭开坛盖,里头装着泡了星砂碎末的药酒,递给为首的衙役:“前几日您同来的班头腰伤发作,用了这药,如今已能下地走动了。”衙役闻了闻,脸色稍缓。最终商定,在石头周围挖口井,井水浸着石头,既保灵气,又供百姓取用——其实爹早看出,那石头底部已有细泉渗出,正是天地生养的征兆。

腊月里,山外商队踩着积雪进了峪。明修哥是商队里的小伙计,戴顶翻毛羊皮帽,肩上搭着匹靛青布,见我蹲在井边洗连翘,便凑过来:“妹子,这连翘晒透了能入茶?”他说话带点山西腔,笑起来时眼角有颗浅褐色的痣,像落了粒星子。打那以后,他每次来都往我竹篓里塞块灶糖,油纸包着,印着晋商的字号:“咱山西平遥的麦芽糖,拿咱峪里的甜水化开,喝着比蜜还润。”有回他偷偷告诉我,商队掌柜的想收星砂,出价十两银子一斤,“可我瞅着这石头有灵性,像咱峪里的老邻居,咋能卖呢?”

冬至前三天,雪下得没了边。我踩着齐膝深的雪给李郎中送新采的当归,刚转过松林,就听见“叮——”的铁器相击声。扒开结着冰棱的灌木,只见三个蒙脸汉子举着八角铁锤,正往天火石上凿,火星子溅在雪地上,烧出一个个焦黑的窟窿。石头上已崩出个盆大的缺口,旁边竹筐里堆着碎块,盖着块蓝布——正是明修哥商队的货。

我转身就跑,草鞋在冰面上打滑,摔了两跤,膝盖磕在石头上火辣辣地疼。回村喊来爹和猎户们时,明修哥正站在马旁边,手按在马鞍上,见了我们,指尖猛地收紧,把鞍鞯上的流苏都扯断了。“叔,我……”他声音发颤,解下腰间的钱袋,里面的碎银叮当作响,“我娘咳血咳了半年,药铺说要长白山的老山参,可咱……”话没说完,爹的猎刀已架在他脖子上,刀刃划破了他的衣领,露出里面戴着的银锁——那是去年他帮我从鹰嘴崖捡回掉落的采药篓,我用攒了半年的山货换的,刻着“平安”二字。

那场雪封了峪口整整七天。明修哥被关在村公所的柴房,商队的人被扣了骡马。我每晚揣着热红薯去看他,门缝里透出的光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株被雪压弯的松树。“你真傻,”我把红薯塞进他冻僵的手里,“就算要采药,也不能凿咱的护山石啊。”他低头咬了口红薯,热气熏得眼睛发红:“我娘在炕上等死呢,她临了说想喝口小米粥,可家里缸底早见了天……”我鼻子一酸,想起三年前娘临终前,也是这样攥着我的手,说对不起,没给我攒下嫁妆。

大年初三,山外传来马蹄声。一辆青布马车停在村口,下来个穿湖蓝缎面棉袄的中年人,腰间玉佩叮当响:“在下陈府管家,奉我家大善人之名,来收星砂施药救人。”李郎中捻着胡子拦住他:“星砂性热,需配秦岭冰泉调和,若贸然入药,怕是要焚心蚀肺。”管家冷笑:“老汉休要危言耸听,咱府上有的是太医院的方子——五十两银子买整块石头,你们穷山沟里几辈子也见不着这钱。”

当夜松林就起了火。我从炕上惊醒,只见窗外红光冲天,救火的铜锣敲得人心慌。爹披着蓑衣冲进我屋子:“是陈府的人!他们带了油!”等我们跑到松林,天火石周围的松树已烧成火墙,三个汉子正往石头上泼菜油,火苗“轰”地蹿起两丈高,把石头上的纹路映得像流动的岩浆。明修哥被反绑在马车上,嘴里塞着布,见我冲过来,拼命摇头,眼里全是血丝。

“住手!”爹的猎刀砍在汉子手腕上,鲜血滴在雪地上,瞬间被火舌舔舐干净。更多的汉子围上来,手里的火把映得他们脸上青红不定。我护着身后的李郎中,忽然听见“咔嚓”一声,天火石中间裂开条缝,青金色的光从里面涌出来,像熔化的金属。一块烧红的碎石崩过来,我本能地抬手去挡,明修哥突然挣脱绳索,扑过来把我推开,他的棉袄“滋”地冒起烟,后背的布料烧出个大洞,露出焦黑的皮肤。

大火熄灭时,东方已泛白。天火石裂成两半,半截埋在土里,露出的核心像凝固的金汤,表面结着层冰花——不知何时,松林上空飘起了细雪,冷热相激,在石头周围形成圈朦胧的雾。李郎中捧着半块带纹路的碎石叹气:“完了,灵气散了。”可谁也没想到,开春后,焦土上竟冒出些新苗:叶子三尖如枫,茎秆缀着银白绒毛,风吹过,发出细碎的“簌簌”声,像星星在私语。

明修哥在我家养了三个月伤。我每天用新采的草药给他换药,那草汁涂在伤口上,竟有丝丝凉意,比当年的星砂水还要清爽。他趴在炕上,看我捣药时说:“妹子,你说这草是不是天火石的魂变的?它知道咱没了星砂,就生出新药来。”我没搭话,心里却想起爹说的,老辈人传秦岭有“石母”,能孕化灵药,许是这火流星本就是山神灵魄的显化。

伤好后,明修哥没跟商队走。他跟着爹进山打猎,跟着李郎中认草药,渐渐成了葫芦峪的半个主人。那年秋天,他带着我采的火陨草去西安府,回来时马背上驮着盐巴、洋布,还有本《本草图谱》:“城里的药铺都说这草是‘火流星草’,能治烫伤恶疮,三钱银子一两呢!”他眼里闪着光,比当年初见时还要亮,“咱不卖星砂,咱卖这草,一样能给乡亲们换粮食。”

万历四十年,我嫁给了明修哥。他用商队赚的第一笔银子,在鹰嘴崖下盖了间木屋,窗台上摆着当年捡的星砂碎块,夜里能发出微光,像盏永不熄灭的灯。后来我们有了三个娃,老大跟着李郎中学医,老二跟着商队跑货,最小的闺女像我,总爱蹲在老井边洗草药,看井水倒映的星星。

去年秋末,我带着孙子去县城,在茶楼里听见说书先生拍着惊堂木讲“陕西火流星”:“话说万历年间,秦岭落了颗神火陨石,落地之处生出神药,救了万千百姓……”孙子拽着我袖子问:“奶奶,那神药是不是真的能治百病?”我摸着他软乎乎的小手,望向窗外的秦岭,山尖的积雪在阳光下闪着光:“傻孩子,神药哪能治百病?能治人心的,从来都是咱自个儿不低头的劲。”

如今鹰嘴崖的古松又粗了一圈,松针落在天火石残块上,积了层绿茸茸的毯子。每年火流星坠落的日子,葫芦峪的人都会来老井边祭拜,不是求老天爷赐福,而是给自家鼓劲。井水依旧清甜,倒映着天上的猎户座,那三颗并排的星星,多像当年明修哥眼里的光,还有爹腰上的猎刀,李郎中的药戥子,它们都在说同一句话:日子难不难,石头硬不硬,只要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总能在石缝里种出花开。

山风掠过山谷,带着远处商队的驼铃和药香。我蹲在井边洗帕子,水纹荡漾间,仿佛又看见十六岁那年的自己,捧着带血的莲翘,望着火流星划过的夜空。原来有些东西,从来都没离开过——就像这口井,这株草,这人心里的念想,它们早和秦岭的石头、河水、草木长在了一起,成了咱葫芦峪人代代相传的星子,永远在心里亮着,照着进山的路,也照着出山的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