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70《城隍庙断案》

九州民间志 明朝那些事70《城隍庙断案》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24 11:39:11 来源:小说旗

正德十五年秋,应天府的梧桐叶刚沾了点金边,城隍庙的银杏便急着把叶子撒了满地。庙祝李长庚蹲在香案前擦铜烛台,忽听得庙门“吱呀”一声开了,带进来的秋风里裹着股浓重的药味——东街药铺的王娘子扶着门框直喘气,鬓角的银簪歪得快戳进耳朵:“李大哥,快去瞧瞧!陈记绸缎庄的小公子,吊死在城隍爷神像的横梁上了!”

铜烛台“当啷”砸在青砖上。李长庚跟着王娘子跑过穿堂时,看见香客们正往两边躲,功德箱上的烛火被撞得明灭不定,照得殿内城隍爷的鎏金袍角忽蓝忽红。十岁起在城隍庙当差的他,头回见着这样的阵仗——十六岁的陈少爷吊在神龛前的横梁上,月白长衫垂在半空,脚尖离地上的蒲团不过三寸,像片被风揉皱的纸。

“都不许动!”应天府的捕头刘贵带着衙役冲进来时,李长庚正踮脚去摸陈少爷的颈脉。少年的皮肤冷得像块浸了夜露的玉,颈间勒痕呈暗紫色,却没有挣扎时常见的抓痕。刘贵的刀柄敲在香案上:“李庙祝,这横梁离地两丈,陈少爷是怎么爬上去的?”

李长庚盯着神龛下的供桌,供桌上的枣泥糕少了三块,烛台歪在莲花纹的桌布上:“昨夜戌初我锁的庙门,子时巡夜还看见供品整齐。”他忽然注意到陈少爷攥紧的右手,指缝里露出半片天青色的绸缎,边角绣着朵残缺的并蒂莲——这是陈记新出的纹样,上个月他帮陈夫人抄经时见过。

尸体入殓那日,陈老爷在城隍庙哭得肝肠寸断,锦缎袖口沾满香灰:“我儿素日最敬城隍爷,怎会在这里寻短见?定是有人害了他!”说着忽然指向围观的人群,“定是那个穷酸书生!元清,你昨日是不是来过庙里?”

蹲在墙角的少年猛地抬头,青布衫上还沾着银杏叶:“陈伯父,学生是来抄城隍庙的壁画题字……”话没说完,陈老爷已揪住他的衣领:“我儿房里的玉扳指不见了,你爹当年欠我三十两银子,是不是你偷了扳指,又畏罪……”

“老爷!”李长庚慌忙拉住陈老爷的手,却看见张元清眼里的惊惶——这少年是西街张秀才的儿子,上个月还帮他修补过城隍庙的功德箱,指尖留着淡淡的墨痕。刘贵的锁链已经套上张元清的手腕,少年踉跄着摔倒时,怀里掉出半幅画卷,画的正是城隍庙的壁画,角落题着“赠元清兄”,落款是“陈墨轩”——陈少爷的字。

夜里的城隍庙静得能听见银杏叶落地的声音。李长庚坐在香案前抄经,烛火突然“噗”地矮了半截,殿角传来拖沓的脚步声。他抬头看见陈少爷的虚影立在香案前,月白长衫上染着淡淡的灰雾,颈间勒痕泛着青光:“长庚哥,我不是自缢的。”

笔从指间滑落。李长庚认出那半片绸缎是陈少爷贴身的汗巾,此刻正飘在虚影腰间:“那日你来找我,说要查父亲的账册,后来……”“后来我在库房看见十几箱官盐,”虚影的手指划过香案上的签筒,竹签发出细碎的碰撞声,“父亲竟在绸缎里夹私盐,我想拿账册去应天府衙,刚走到城隍庙后巷,就被人……”虚影忽然低头看向自己的脖子,“是管家陈福的银镯子,他掐我的时候,镯子上的莲花纹硌进了我脖子。”

更鼓响过三声,虚影渐渐淡去。李长庚摸着签筒里的竹签,忽然想起陈少爷尸身颈间的勒痕,分明是被人从背后掐住所致,哪像上吊时的八字纹。他翻出张元清掉落的画卷,发现画中城隍爷的眼神正盯着供桌右下角——那里有块新鲜的木屑,像是被利器撬开过。

三日后的晌午,陈府送来了新的供品:整只烧鹅、八色点心,还有十二匹天青缎。李长庚看着陈福指挥家丁摆供,那只戴在右手的莲花纹银镯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管家这镯子,倒是和陈少爷汗巾上的纹样相配。”陈福的手抖了抖,镯子撞在铜香炉上:“庙主说笑了,这是老夫人赏的。”

子时巡夜时,李长庚特意绕到供桌后。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着供桌下新刻的字:“戌初刻,陈福撬供桌,取账册三。”他认出是陈少爷的笔迹——那日修补供桌时,少年曾笑着在桌角刻了朵小莲花。掀开供桌暗格,里面果然少了三本账册,却多了块带血的帕子,绣着半朵并蒂莲,正是陈少爷尸身手里的那半片。

“李庙祝好大的胆子!”陈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腰间别着的尖刀映着月光,“我家老爷念你父亲当年救过老夫人,才容你在庙里当差,你竟敢……”话没说完,殿内烛火突然全亮,城隍爷神像的眼睛在火光中微微转动,吓得陈福扑通跪下。李长庚看见陈少爷的虚影站在神像旁,手里举着本账册,每一页都泛着青光。

“陈福,你掐死我时,可听见我喊了声‘城隍爷’?”虚影翻开账册,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官盐数目,“你以为把我吊在神龛前,就能让城隍爷替你遮掩?”陈福浑身发抖,银镯子“当啷”落地:“是老爷让我干的!小公子要去告官,老爷说私运官盐是杀头的罪……”

更鼓响起来时,刘贵带着衙役冲进殿门。陈福被拖走的瞬间,李长庚看见陈少爷的虚影朝他笑了笑,渐渐融入神像的阴影里。供桌上的枣泥糕不知何时多了三块,摆成莲花的形状——那是少年生前最爱吃的点心。

张元清被放出来那日,抱着一摞账册跪在城隍庙。李长庚看着他手腕上的勒痕,忽然想起十年前,两个孩子在银杏树下分枣泥糕的光景:“元清,陈少爷的账册里,记着你爹当年借的三十两银子,早就在三年前用十匹云锦抵了。”少年的眼泪砸在青砖上,把“谢城隍爷”三个字的笔画都晕开了。

冬至前夜,城隍庙来了位戴斗笠的老妇人。她往功德箱里放了锭银子,掀开斗笠时,李长庚认出是陈府的厨娘王妈:“庙祝,老夫人让我带句话,当年老爷私运官盐,是被盐商胁迫,如今……”她从怀里掏出半幅绣着并蒂莲的锦缎,“这是小公子生前给未婚妻绣的,说等她及笄就下聘,如今姑娘要出家,老夫人想把这锦缎供在城隍爷座下。”

香案前的烛火忽然噼啪作响,锦缎上的并蒂莲在火光中微微颤动,像是要从缎面里挣出来。李长庚摸着锦缎边缘的针脚,想起陈少爷曾说:“长庚哥,你说城隍爷真的能看见人间的冤屈吗?”此刻神像的眼神似乎柔和了些,鎏金的袖口仿佛还沾着少年的体温。

腊月廿三祭灶日,应天府衙贴出告示:陈记绸缎庄私运官盐一案审结,陈老爷发配边疆,管家陈福斩立决。张元清在城隍庙的壁画前抄了整日的经,傍晚时分,忽然有个穿鹅黄襦裙的少女进来,鬓边别着朵银莲花,对着城隍爷神像拜了又拜。

“这位姑娘可是陈府的?”李长庚递过蒲团时,看见少女腰间挂着半片天青缎,正是陈少爷汗巾上的纹样。少女抬头,眼睛像浸了秋水:“我是墨轩哥哥的未婚妻,他走后,我总梦见他说,城隍爷的供桌下藏着他刻的莲花。”说着忽然指向供桌角,那里不知何时多了朵新刻的莲花,花瓣上还留着淡淡的血痕——分明是用指甲刻的。

雪片开始飘进殿门时,李长庚看见少女跪在神像前,把半片天青缎和半幅锦缎拼在一起,正好成了朵完整的并蒂莲。烛火映着她的侧脸,让他想起陈少爷说过的话:“等阿芸及笄,我要在城隍庙办婚事,让城隍爷做证婚人。”如今少年的虚影虽已不在,供桌上的枣泥糕却总在清晨少三块,像他从未真正离开过。

元宵夜里,城隍庙挂满了灯笼。李长庚看着张元清和少女在银杏树下说话,灯笼的光映着少年们的笑脸,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叹息。转身时,看见城隍爷神像的眼中似有微光闪过,神案上的签筒自动翻开,露出最上面的一根:“善恶终有报,因果自分明。”

雪在黎明前化了。李长庚扫着殿内的银杏叶,发现香案下不知何时多了粒莲子,埋在去年的落叶里。他小心地把莲子种进天井的水缸,看着水面倒映的城隍爷神像,忽然明白,这世间的冤屈,就像落在水缸里的雪,初时遮天蔽日,终究会化在天光里,露出底下沉淀的真相。

那年盛夏,水缸里开出了第一朵并蒂莲。李长庚坐在香案前抄经,听见庙门外传来孩童的笑闹声:“快看!城隍爷的胡子上有花瓣!”他抬头看见阳光穿过殿角的铜铃,在神像的鎏金衣袍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冤屈与善意,正随着莲花的绽放,渐渐舒展成人间最朴素的祈愿——愿善恶有报,愿公道不迟,愿每个灵魂,都能在城隍爷的目光里,寻得安息的归处。

秋风又起时,应天府的百姓发现,城隍庙的银杏叶落得比往年晚了些。有人说看见深夜里有少年的身影在神龛前徘徊,有人说听见供桌下传来刻木头的声音,可当李长庚去查看时,只看见供桌角新刻的莲花旁,不知何时多了块小小的木牌,上面用朱砂写着:“陈墨轩之位”。

他摸着木牌上的刻痕,忽然想起陈少爷第一次来城隍庙时,摸着城隍爷的靴底说:“等我长大了,要给城隍爷捐双新靴子。”如今少年的心愿,终究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成了城隍庙的一缕幽魂,守着人间的善恶,守着那年没送出的并蒂莲锦缎,守着那个曾和他分食枣泥糕的庙祝,在时光的褶皱里,继续着永不褪色的守望。

这一晚,李长庚又梦见了那个月白长衫的少年。他站在银杏树下,手里捧着刚刻好的莲花,笑着对他说:“长庚哥,你看,城隍爷的眼睛,其实一直都看得见。”晨光初绽时,他在神像的靴底发现了半片 dried 的并蒂莲花瓣,那是去年少女供在香案上的,此刻正紧紧贴在鎏金的纹路里,像句永远不会褪色的誓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