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8 枪毙阎瑞生

九州民间志 民国那些事8 枪毙阎瑞生

作者:一分零二秒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1:34:16 来源:小说旗

上海滩血色迷案:王莲英案折射的民国社会镜像

1920年6月15日凌晨,天色未明,薄雾还笼罩着上海公共租界的边缘。一位早起的农夫像往常一样走向自家麦田,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当他踏入那片麦浪时,脚下突然踩到一个软绵绵又冰冷的物体,心里一惊,低头看去,只见一具女尸静静地躺在那里。

死者身着淡灰色印度绸短衫,虽已沾染了泥土与露水,但仍能看出质地不凡。左手无名指上的一枚钻戒,在微弱的晨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然而,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她脖颈处那一道深深的勒痕,仿佛一条狰狞的毒蛇缠绕。

很快,租界法医赶到现场。经过仔细勘查与辨认,这具女尸的身份被确认——她正是上海滩红极一时、艳名远播的“花园大总统”王莲英。王莲英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风头无两,她的照片常常刊登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这起命案,就像一颗巨石,“扑通”一声投入黄浦江,激起的涟漪迅速向整个中国社会扩散。

一、血色迷案的真实经过

案件的主犯阎瑞生,原是震旦大学医科的毕业生。本应有着光明未来的他,却因沉溺于赌马,一步步走向深渊。1920年端午节前,阳光炽热,江湾跑马场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下注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阎瑞生也在其中,双眼布满血丝,紧盯着赛道上飞驰的马匹,满心期待着能大赚一笔,还清赌债。然而,命运弄人,他不仅输光了所有赌本,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就在他满心沮丧、垂头丧气地在跑马场附近徘徊时,一辆豪华汽车缓缓驶来,停在了不远处。车门打开,王莲英身姿婀娜地走下车来,她身上佩戴的价值七千银元的钻戒在阳光下闪耀着刺目的光,瞬间吸引了阎瑞生的目光。那一刻,赌徒心中的贪婪被彻底点燃。

据租界会审公廨档案详实记载,阎瑞生随后找到了同样不务正业的吴春芳和方日珊,三人凑在一起,脑袋碰脑袋,一番密谋后,定下了罪恶的计划。他们以兜风为名,满脸堆笑地将王莲英骗上了车。汽车一路疾驰,驶向郊外。在徐家汇镇附近那片偏僻的麦田里,三人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阎瑞生从口袋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麻醉药棉,猛地捂住王莲英的口鼻,王莲英拼命挣扎,双手在空中乱舞,却逐渐没了力气。随后,他们又用绳索紧紧勒住她的脖颈,直至她彻底没了气息。三人抢走了王莲英身上的钻戒、金镯等首饰,仓皇逃窜。

案发后,公共租界巡捕房迅速行动起来,悬赏千元缉拿凶手。巡捕们四处走访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通过对当铺的排查,发现了一些可疑线索,最终锁定了阎瑞生等人。阎瑞生得知自己被通缉后,吓得魂飞魄散,开启了逃亡之路。他先后逃窜到青岛、海州等地,每到一处,都小心翼翼,不敢露出半点风声。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在徐州火车站,当他准备再次踏上逃亡列车时,被早已埋伏好的巡捕一举抓获。

1920年11月23日,阳光照在江苏上海地方审判厅的屋顶上,这场备受瞩目的案件在此开庭。审判厅内,旁听席上挤满了各界人士,有衣着光鲜的富商,有戴着眼镜的文人,还有普通的市民百姓,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场审判。法庭上,辩论激烈。阎瑞生脸色苍白,额头上满是汗珠,他坚称自己只是“图财害命”,否认有预谋杀人。但检察官不慌不忙,一件件出示当票、药棉等物证,这些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将阎瑞生的罪行牢牢锁定。1921年4月,经北洋政府大理院核准死刑,阎瑞生被押往龙华刑场,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这起案件,也成为民国司法史上首例适用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命案。

二、媒体狂欢与民间想象

《申报》作为当时极具影响力的报纸,从案发起就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6月17日,《申报》首刊《妓女莲英被戕惨案》,详细描述了案件的发现过程和初步调查情况。此后,一直到阎瑞生伏法,《申报》共发表相关报道87篇。记者们不辞辛劳,深入案发地,走访当地居民,仔细勾勒出凶手的逃亡路线图。

而小报《晶报》则另辟蹊径,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连载《阎瑞生秘史》。在这篇连载中,他们虚构了阎瑞生与王莲英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将一起简单的谋财害命案描绘成了一场爱恨情仇的大戏。这一招果然奏效,《晶报》单期销量突破五万份,一时间洛阳纸贵。

在民间口头传播中,案件细节不断被添油加醋,变得愈发离奇。在虹口菜市场,有人神秘兮兮地说:“阎瑞生会缩骨术,能从牢房的铁栏杆里钻出去。”在闸北的茶馆里,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王莲英死得太冤,阴魂不散,夜夜在那片麦田里梳头。”更有一些江湖算命先生,摇头晃脑地声称:“从王莲英的八字就能看出来,她命中带煞,注定有此劫数。”这些充满恐惧与猎奇色彩的都市传说,构建出了一个平行于司法真相的民间叙事体系。

先施乐园里,一场名为“阎瑞生审案”的滑稽戏正在上演。演员们穿着仿制的囚服,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演绎着审判场景,还时不时与台下观众互动,引得观众笑声不断。大世界游乐场则设置了“莲英鬼屋”,昏暗的灯光下,特效营造出阴森恐怖的场景,时不时传来几声惨叫,让游客们毛骨悚然。城隍庙的说书场里,说书人一拍醒木,开始讲述《莲英托梦》,将传统的因果报应观念巧妙地植入到这起现代罪案中。商业资本与大众娱乐就这样一拍即合,让这起惨案逐渐蜕变为一种消费符号。

三、舞台与银幕的罪案重构

案件审结仅仅一个多月后,新民社就在小舞台推出了文明戏《阎瑞生》。为了吸引观众,该剧首创“机关布景”,用转台巧妙地展现汽车追逐的精彩场面,甚至还真的牵了一匹马上台。这新奇的表演形式一经推出,便引发了巨大轰动。编剧郑正秋更是巧妙地在剧中植入“西崽谋财”“摩登犯罪”等当时社会热点元素,让观众们在看戏的同时,也能对社会现象有所思考。该剧连演半年,场场爆满。

京剧名伶露兰春改编的连台本戏更是别出心裁,增添了许多奇幻色彩。在她的演绎中,阎瑞生临刑前竟然唱起了三十句反二黄,将犯罪心理通过京剧独特的唱腔和程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1921年,任彭年执导的同名电影开创了中国犯罪片的先河。影片为了追求逼真效果,直接在案发地实景拍摄,还大胆启用非职业演员,其中阎瑞生一角由他的好友陈寿芝扮演。为了拍摄行刑镜头,剧组甚至向殡仪馆租借棺木,在龙华刑场实地拍摄。这种写实手法虽然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但却创下了票房奇迹。据《影戏杂志》记载,当时上海影院的票价从原本的0.3元飙升至1元,即便如此,依然一票难求。

四、罪案镜像中的社会裂痕

王莲英案的发生,让娼妓制度的畸形繁荣暴露无遗。据工部局年报统计,1920年,上海注册的妓院多达691家,妓女数量过万。所谓的“花园大总统”选举,其实就是一场高级妓女的选美活动。各大报纸全程报道,各界名流纷纷担任评委,将女性彻底物化为商品。在这场狂欢背后,是无数女性的悲惨命运,而王莲英案,正是这种畸形制度下的恶果。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律冲突不断。公共租界坚持“属地管辖”,认为案件发生在租界内,就应该由租界审理;而江苏省政府则主张“属人管辖”,强调凶手和死者都是中国人,应由中国政府审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与妥协,决定在租界外行刑。这种司法权的拉锯,正是半殖民地社会的生动写照。而《字林西报》对“中国司法进步”的赞扬,字里行间却暗含着殖民者的优越心态。

凶犯阎瑞生在当时的社会中,成为了一个矛盾的文化符号。知识界将他视为西学失败的典型,《东方杂志》发文痛斥他是“新式教育培养的魔鬼”,认为他的堕落是西方教育与中国传统道德脱节的结果。然而,市井百姓却对他充满了好奇与追捧,印有他头像的香烟牌热销,大家在茶余饭后都在谈论他的故事。青帮更是将他塑造成“敢作敢当”的江湖好汉,这种价值观念的撕裂,预示着传统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逐渐崩解。

这场世纪审判虽然已经落幕百年,但当我们重新翻开那些案卷,看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犯罪与惩罚的叙事。在媒体的大肆炒作、商业资本的运作以及艺术的不断改编下,这起罪案已经成为了解码民国社会的一把密匙。从会审公廨的庭审记录,到城隍庙流传的鬼怪传说;从文明戏旋转的舞台,到电影院耀眼的镁光灯,王莲英案就像一面棱镜,将那个转型时代的矛盾与焦虑折射成一道道绚丽却又带着苦涩的光谱。那些在法槌的威严与铜钹的铿锵声中游走的真相,既见证了现代司法在蹒跚中艰难起步,也记录了大众文化在那个特殊时代的野蛮生长,最终凝结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标本,供后人不断研究与反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