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出塞二首·其二》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赏析

- 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从将军的战马入手,描写将军出征时英姿飒爽的姿态,侧重写战前准备情况,以及将士们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

- 次句“战罢沙场月色寒”,笔锋一转,描绘战斗结束后的场景,通过“月色寒”三字,不仅写出夜晚天冷,更渲染出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的凄凉与肃杀,含蓄地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 第三句“城头铁鼓声犹震”,重点写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战鼓虽停,但那震天动地的声音仿佛仍在耳边轰鸣,进一步强化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和震撼力。

- 末句“匣里金刀血未干”,借宝刀上未干的血迹,凸显战斗的惊心动魄,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选取“骝马”“白玉鞍”“沙场”“月色”“铁鼓”“金刀”等一系列典型的战争意象,组合成一幅生动的战斗画卷,以少胜多,表现力极强。

- 动静结合:“战罢沙场月色寒”是静景描写,描绘出战斗结束后战场的寂静与清冷;“城头铁鼓声犹震”是动景描写,让战鼓的轰鸣声打破寂静,使画面充满张力。

- 侧面烘托: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但通过战后的景象和氛围,如“月色寒”“铁鼓声犹震”“金刀血未干”等,让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善战。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自信心极强,这种时代精神在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体现为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 个人经历:王昌龄早年曾赴西域,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对边疆的战争、士兵的生活等有深入了解和切身感受。他目睹了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出塞二首·其二》正是写在一次胜仗之后,反映的是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爱国与自豪之情:盛唐时期国家强大、军事强盛,这种时代背景让诗人对国家充满自信与自豪。诗中通过描写战士们战斗后的英姿,如“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现了唐军的精良装备和昂扬斗志,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赞美以及身为大唐子民的自豪,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

- 对战争的复杂态度:一方面,唐朝对外战争频繁且多有胜利,诗人肯定战争对于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意义,诗中的“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描绘了激烈战斗后的场景,彰显了战争的壮烈,流露出对战士们保家卫国行为的歌颂;另一方面,战争也带来了伤亡和痛苦,“战罢沙场月色寒”中“寒”字体现出战场的残酷和凄凉,隐含着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

- 对战士的同情与歌颂:诗人有过边塞经历,了解战士们的艰辛。在强大的国家背景下,战士们为了国家利益浴血奋战,诗中既歌颂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又通过“月色寒”等景象,表达了对他们在残酷战争中经历的艰辛与危险的同情,展现了对战士们复杂而深厚的情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