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使至塞上》王维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使至塞上》王维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点明出使路线及目的。“单车”显示随从少,“欲问边”表明出使,“属国过居延”写已过居延,暗示行程之远,透露出孤寂之感。

-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称自己如蓬草般漂泊出“汉塞”,如归雁般进入“胡天”,暗示已离开唐朝领土,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内心感受。

-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塞外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尽头落日浑圆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是千古名句。

-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途中遇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呼应首联“问边”,暗示前方战事,使诗歌有了更深的历史厚重感与边塞紧张氛围。

整首诗叙事与写景结合,既表现了诗人的孤寂情绪,又描绘了塞外壮丽风光,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境局势并不平静。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对唐朝边境安全构成威胁,引发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军事冲突,边疆地区的局势成为当时朝廷关注的重点。

- 政治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为了安抚边疆、了解军情,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当时王维在朝廷中因张九龄被贬等政治变动而受到牵连,此次出使也有被排挤出朝廷的意味。

- 个人经历:王维作为朝廷官员,原本在京城任职,此次突然奉命出使遥远的边塞,远离熟悉的京城生活和官场环境,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旅途,去面对陌生的边塞环境和复杂的军事局势,这对他的个人心境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背景

- 对国家的责任感:唐朝与吐蕃的冲突使王维此次出使具有重要意义,他肩负着宣慰将士、了解军情等使命,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对战争的看法,但从出使的行为及沿途所见所感,能体现出他对国家边疆稳定的关心,以及作为官员的责任感。

- 对和平的期待:边境的战争破坏了和平,王维在诗中描绘的塞外壮丽景色,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壮美中透露出一丝苍凉,或许隐含着他对边疆和平、安宁的期待,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边疆恢复平静。

政治背景

- 受排挤的孤寂:王维因政治变动受牵连而被排挤出朝廷,“单车欲问边”中的“单车”体现出随从少,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落寞,有一种被朝廷冷落、孤身前往边塞的无奈。

- 渴望建功立业:尽管是受排挤而出使,但王维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都护在燕然”借用窦宪大破匈奴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暗示了王维希望能像都护一样在边疆有所作为,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价值。

个人经历

- 对未知的担忧:从京城到边塞,路途遥远且环境陌生,王维在途中必然会有对未知的担忧和不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归雁”自比,表现出他如蓬草般漂泊无依,对未来行程和使命的不确定感。

- 对塞外的新奇与感慨:亲身经历塞外的壮阔风光,王维内心产生了新奇与感慨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经典诗句,既展现了塞外景色的奇特壮美,也流露出他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惊叹与赞美,是他在特定经历下独特的情感抒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