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 整体意境: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以远眺的视角,描绘出黄河仿佛与白云相接的壮观景象,在万仞高山的环绕下,一座孤城显得格外孤峭冷寂,勾勒出西北边地广漠壮阔又苍凉的风光。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吹奏起《折杨柳》的曲调,勾起了征夫的离愁,而在玉门关外,春风都吹不到,杨柳也难以生长,进一步渲染出边地的苦寒和征人的哀怨。

- 艺术特色: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将黄河的雄伟气势进行了夸张的描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借景抒情,通过“黄河”“孤城”“羌笛”“杨柳”“春风”等意象,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边塞的荒凉景色相融合,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 思想情感: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戍边生活的哀怨,如听到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引发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又展现出一种豁达和豪迈,“何须怨”三字,体现出将士们虽然有着思乡之愁,但也明白戍边的责任重大,有一种自我宽解的胸怀,悲壮而不哀伤,具有盛唐诗歌的气象。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在与西北边疆各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凉州地区成为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交汇地带。当时的边塞生活、战争以及边疆的壮丽风光等,都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凉州词是为当时流行的《凉州》曲调配的唱词,在当时广为传唱。

- 个人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可能是诗人在此期间游历西北边疆,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展现戍边之苦与思乡之情: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戍边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诗中的“孤城”处于万仞山之间,远离中原,戍边士卒长期与家人分离,“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他们享受不到朝廷的恩泽,突出了戍边之苦,强化了士卒对家乡的思念。

- 体现民族交融与文化碰撞:唐朝与西北边疆各民族交流频繁,“羌笛”这一少数民族乐器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边塞的异域风情,也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在戍边士卒听来,更添思乡的惆怅,体现了不同文化碰撞下人们复杂的情感。

个人背景方面

- 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王之涣游历边疆,面对壮丽辽阔的边塞风光,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雄伟景象,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诗作虽写戍边士卒的哀怨,但从大处落笔,展现出诗人自身广阔的胸襟和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在哀怨中不失豪迈。

- 流露个人的感慨与思考:王之涣辞官后游历,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边塞生活,“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既有对戍边士卒的同情,也包含着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慨,或许还有对自己仕途的思考,借戍边士卒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