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静夜思》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静夜思》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在异乡的床前,睡眼朦胧中,看到明月洒下的银白光辉,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秋霜。“疑”字用得极为巧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从睡梦中初醒时的迷迷糊糊、似醒非醒的状态,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清醒过来后,抬头望向明月,明月皎洁,千里共婵娟,自然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不由自主地低下头陷入沉思。“举头”与“低头”两个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连贯的动作链,将诗人由望月到思乡的情感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客居他乡的诗人在静夜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之情。明月成为了连接诗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引发了无数漂泊在外的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使这首诗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写床前月光、举头望月、低头沉思等具体的场景和动作,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自然地融入到这些景象和行为之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 白描手法: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用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绘出诗人眼前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却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情境和所蕴含的情感。

创作背景

《静夜思》一般被认为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扬州旅舍。具体背景如下:

- 远游经历: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24岁,离开家乡,踏上远游的征途。至开元十四年,他已在外游历两年左右,在扬州受尽人间冷暖,远离家乡与亲人,内心难免孤独寂寞,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 个人遭遇:李白出身商贾之家,不被中原科举文化接纳,感到忧愤难平。而且他散尽千金后,官员也不再理会他,让他倍感挫败。

- 贫病交加:在扬州时李白又生了一场大病,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李白孤独地咀嚼着生活的苦楚,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这时对故乡的思念成为他心灵的慰藉。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静夜思》。

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诗可能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至天宝八载(749年)游历金陵时所作,但开元十四年扬州旅舍所作的说法较为普遍。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营造孤寂清冷氛围:李白客居他乡,贫病交加,孤独无依,这种处境使诗歌自然流露出孤寂、清冷的情绪。如“疑是地上霜”,以霜喻月光,不仅写出秋夜的清冷,更暗喻诗人内心的孤寂,强化了诗歌孤寂清冷的氛围。

- 触发思乡主题意境:远离家乡与亲人,在异乡的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明月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媒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望月、低头沉思的动作,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浓浓的思乡意境。

- 增添漂泊的沧桑感:李白处于漫游四方的阶段,前途未卜,在扬州旅舍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漂泊的滋味。诗中室内的“床前”与室外的“明月”形成空间对比,强化了游子的漂泊感,使诗歌有了一种漂泊的沧桑意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