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飞声”写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暗”字有多重意蕴,既表现出笛声暗送,似乎专意触动客子离愁,又有断续、隐约之意,与深夜情境相符。“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说它随着春风传遍洛阳城,是诗人的想象与夸张,“散”“满”二字,写出笛声的无处不在,也衬出夜的安静,表现出诗人的思乡心切。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古人送别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柳”谐“留”音。诗人听到《折柳》曲,自然引发客愁乡思。“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作结,用“何人”一词,将个人的思乡之情推及众人,强调了这种思乡之情的普遍性,也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和深沉。

艺术特色

- 构思巧妙:全诗扣紧一个“闻”字,先写闻笛,再写所闻之曲,最后写闻曲后的情思,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 想象丰富:诗人通过想象,将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使无形的笛声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整个洛阳城都沉浸在悠扬的笛声中。

- 情感真挚:诗人借笛声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能引发读者尤其是游子的共鸣。

创作背景

- 时间:一般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 地点:李白客居洛城(今河南洛阳),当时洛阳是唐朝的东都,是一个繁华的都市,四方文人和商贾汇聚,热闹非凡。

- 触发事件: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不知从谁家传来的悠扬笛声,吹奏的是《折杨柳》曲。此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古人送别或盼望亲人归来时常折柳,“柳”谐“留”音,这触发了李白的思乡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客居他乡的孤独感

李白客居洛城,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种漂泊的状态下,听到笛声更容易引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如“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不仅写出笛声的幽微,也暗示了诗人独自聆听时的那种孤独心境,笛声仿佛在暗处悄然触动着他内心深处的孤独情绪。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当时的李白远离故土,《折杨柳》曲中离情别绪的内容,自然会勾起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特定的客居背景下,听到这熟悉的曲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创作背景强化了这种思乡的情感表达,使诗人的故园情更加真挚、深沉。

身处繁华的落寞感

洛阳作为唐朝东都,本是繁华热闹之地,但李白作为客居者,在热闹中更能感受到自身的漂泊与孤独。这种繁华与个人落寞的对比,让他的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更加浓烈。笛声在春风中传遍洛城,在这繁华的城市里,诗人的思乡之情却无处寄托,进一步加深了诗歌中所表达的那种落寞和惆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