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渡荆门送别》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渡荆门送别》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点题,交代了诗人的行程,他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到古时的楚国之地游览,为全诗奠定了轻快的基调,也表现出诗人初离蜀地的兴奋与期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山峦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水奔腾着流入广阔的原野,体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豪迈。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新奇的比喻描写江上夜景,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变幻,仿佛结成了海市蜃楼,展现了长江的奇妙景色,也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力。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艺术特色

- 意境雄浑壮阔:诗中描绘了高山、平野、江水、明月、云霞等宏大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

- 抒情含蓄委婉:诗人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故乡水的拟人化表述中,抒情含蓄而深沉,使诗歌韵味十足。

- 语言灵动自然: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如“随”“入”“飞”“结”等动词,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富有动感,体现了李白诗歌语言灵动自然的特点。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李白青年时期在蜀中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开元十二年(724年),23岁的李白怀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他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准备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荆门送别》便是他途经荆门时所作。

- 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唐朝开元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为文人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广阔的游历空间,文人士大夫普遍有着积极进取、追求理想的心态,李白受此影响,渴望通过游历增长见识、结交名士,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抱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激发对自然与未知的向往

李白出蜀时正值青年,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出蜀过荆门的行程中,他看到山脉渐消、平野旷阔、江水奔涌的景象,这种与蜀地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了他对新环境、新世界的向往与喜爱,展现出年轻人追求自由、渴望远方的蓬勃朝气。

烘托出离乡的复杂情感

离开熟悉的蜀地,意味着与故乡、亲友分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借故乡水送行,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创作时远离家乡的背景,使诗中既有对未来的期待,又有离乡的不舍与惆怅,两种情感交织,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体现时代赋予的豪情壮志

开元盛世的繁荣与开放,让李白这样的文人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宏大奇丽的景象,展现出诗人开阔的视野与浪漫的情怀,反映出时代赋予他的自信与豪情。他虽离乡,但并不消沉,而是带着时代所赋予的壮志,在新的旅程中追求个人理想,让诗歌在思乡的基调中又蕴含着昂扬向上的情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