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秋浦歌十七首·其一》李白

《秋浦歌·其一》李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赏析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起笔点题,将秋浦的环境氛围与秋天相连,“长似秋”强调秋浦仿佛常年笼罩在秋意之中,“萧条”二字具体描绘出当地的冷落、寂寥,直接引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客愁”表明诗人漂泊他乡的愁苦,且这种愁绪难以排遣,所以他登上东大楼,试图借登高望远来舒缓情绪,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诗人登上高楼,向正西方向眺望长安,那是唐朝政治中心,也是他梦想实现抱负之地。然而,眼前所见唯有滔滔江水向东流去,暗示着他与长安的距离,以及自己的理想如江水般一去不返,蕴含着深深的无奈与失落。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诗人将江水拟人化,向江水发问,询问江水是否还记得自己。这里的“忆”字,表面是问江水,实则是诗人希望通过江水传达自己对长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让江水把自己的泪水带到扬州,扬州可能是诗人的友人所在之处,或者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泪寄情,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愁绪与思念,将对远方的牵挂之情推向**。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诗中景语皆情语,秋浦的萧瑟之景与诗人的客愁紧密融合,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更显凄凉,使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

构思精巧: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江水,通过对江水的发问与托付,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使诗歌的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韵味。

情感质朴:诗歌语言质朴自然,直白地表达了诗人的愁绪、思念等情感,毫无雕琢痕迹,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展现出李白诗歌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 政治因素: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十年。这期间他虽曾与杜甫同游梁、宋,有过快意时光,但总体四海为家、四处漂泊。天宝十二载(753年),他北游幽蓟,亲眼目睹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国家危机四伏,内心充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个人因素:李白一生渴望“济苍生,安社稷”,实现政治抱负,却始终未能真正施展才华。离开长安后的十年漫游,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壮志未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悲愤一直萦绕在心头。

- 环境因素:秋浦在今安徽贵池西,当地萧条的景象,引发了李白内心的愁苦。其地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等,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借景抒情,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秋浦歌·其一》就是其中开篇之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强化客居之愁

李白处于四处漂泊的状态,客居他乡的孤独与凄凉在秋浦的环境中被放大。“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常年如秋的萧条景象,与他漂泊的心境相呼应,强化了客愁,让他的孤独感和对故乡、对安定生活的思念更为浓烈。

加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内心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正西望长安”,长安是政治中心,是他渴望施展才华之地,然而他却只能远望,这种距离感和无奈感,加深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对自己的人生境遇感到痛苦和失望。

引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当时国家危机四伏,李白心怀天下,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自然融入诗中。江水东流,一去不返,象征着国家可能面临的危机,他的愁绪不仅是个人的,也包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借诗歌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担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