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 首联: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凤凰游”描绘出往昔的繁华,“凤去台空”则展现出如今的荒凉,“江自流”烘托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 颔联:从历史角度进一步渲染这种变迁,吴宫的花草、晋代的衣冠都已成为历史遗迹,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荒芜,蕴含着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 颈联:目光转向眼前的自然景色,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秦淮河水被白鹭洲分成两道,气象壮丽,对仗工整。

- 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浮云蔽日”象征奸佞当道,“长安不见”表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愁和对朝廷的关切。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对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色的描写,又融入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忧愁,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 时空交错:诗中既有对历史上吴宫、晋代的回顾,又有对眼前三山、二水的描绘,还有对长安的遥想,将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 气势雄浑,语言流畅:诗歌整体气势磅礴,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展现出宏大的气象。语言则自然流畅,不事雕琢,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 被排挤出长安后南游金陵所作: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李白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登上凤凰台,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他借凭吊古迹,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慨,以及对朝廷政治的忧虑。

- 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有人认为此诗是李白因永王李璘案受牵连,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此时他历经磨难,心境更加复杂,诗中既有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也有自身遭遇的无奈与忧愁。

- 与崔颢《黄鹤楼》争胜所作:传说李白游览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题诗后,自愧不如,却又心有不甘。后来他到金陵,登上凤凰台,写下此诗,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较高下。

虽然对于创作背景存在不同说法,但都能体现出李白在诗中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刻画,抒发了对历史兴亡、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抒发历史兴亡之叹

如果是在被排挤出长安或流放遇赦后所作,李白历经人生起伏,看到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变迁,吴宫花草、晋代衣冠都成遗迹,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朝代的兴衰无常,从而借景抒情,在诗中流露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寄托个人身世之悲

无论是因遭排挤离开长安,还是因流放经历磨难,李白的政治理想都遭受重创。登上凤凰台,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心中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自然融入诗中,“长安不见使人愁”既表达了对朝廷的眷恋,也饱含着自己怀才不遇的忧伤。

增添诗歌的忧国之情

若创作于特定的政治背景下,李白可能由自身的遭遇推及国家的命运。他以“浮云蔽日”比喻奸佞当道,忧虑国家政治被小人把持,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诗中得以体现,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厚重。

引发创作竞争之心

若是为与崔颢《黄鹤楼》争胜而作,李白在创作时会更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力求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水准上超越崔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诗歌创作的实力,从而使诗中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和激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