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十七》李白

《古风·其十七》李白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鸣弦坐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

赏析

邂逅仙人,心生向往

-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诗歌开篇点明在金华山遇到一位牧羊儿,原来他是超凡脱俗的仙人,“紫烟客”一词营造出仙人的神秘与不凡。

-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诗人表达了想要追随仙人一同游历的强烈愿望,然而还没来得及成行,头发却已斑白。这一句既体现出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又流露出因岁月流逝而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时间的紧迫感跃然纸上。

批判世俗,强调求仙

-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诗人对那些追逐世俗繁华的人表示不解,他们整日忙忙碌碌,却不知究竟被什么所驱使。这里将世俗之人的追逐与自己对仙人境界的向往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世俗之人对功名利禄的盲目追求。

-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诗人认为前往昆仑山采集琼蕊,能够修炼自己的精神魂魄,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求仙问道对提升自我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对精神升华的追求。

描绘仙境,憧憬飞升

- “鸣弦坐松风,泛瑟窥海月。”诗人想象自己与仙人一同坐在松林中,迎着松风弹奏琴弦,又在海边弹奏瑟,窥探海上明月。这两句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且充满诗意的仙境氛围,描绘出诗人理想中的仙人生活场景,令人心生向往。

-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诗人渴望西山的玉童子能帮助自己修炼成金骨,进而追随黄鹤飞去,与仙人相互呼唤着奔向蓬莱仙阙。此句将诗人对仙境的憧憬推向**,表达了他对彻底超脱尘世、飞升成仙的强烈渴望,体现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奇幻色彩。

整首诗通过描写与金华牧羊儿的邂逅,表达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对世俗追逐的批判以及对飞升成仙的憧憬,展现出李白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精神超越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其十七》创作于李白政治理想受挫、人生步入中年的阶段,诗人借金华山神仙传说与道教意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对世俗功利的厌倦,以及对精神超脱的渴望。此诗既是李白个人求仙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士人在时代矛盾下寻求精神突围的缩影,其浪漫主义笔触下隐藏着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转向:求仙与生命焦虑的交织

- 理想破灭的悲愤:此诗创作于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政治理想的落空使其陷入“未去发已白”的生命焦虑。诗中“金华牧羊儿”的神仙意象,既是对自由超脱的向往,也是对现实困境的逃避。这种矛盾情感通过“乃与紫烟客”的虚幻对话呈现,暗含诗人对自身“白发悲花落”(《秋浦歌》)的无奈。

- 求仙实践的隐喻:李白晚年沉迷炼丹采药,诗中“昆山采琼蕊”的意象正是其求仙活动的艺术化表达。然而,“采琼蕊”的无果(“未逢”)与“白发已生”的现实形成残酷对比,使求仙的浪漫想象中渗透着“长生不可期”的悲凉,这种情感与《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生命意识一脉相承。

地理神话与现实的对照:仙境与尘世的二元张力

- 金华山传说的象征意义:金华山作为赤松子修道成仙之地,其神话原型与李白在此漫游的经历结合,使“牧羊儿”成为诗人自我投射的载体。牧羊儿“鞭石起云雷”的神力,反衬出诗人“欲渡黄河冰塞川”(《行路难》)的现实困境,强化了“出世”与“入世”的情感冲突。

- 昆山意象的双重指向:“昆山”既是道教仙山,又暗指昆仑山的美玉(《史记·李斯列传》载昆山之玉为珍宝)。李白在此将求仙与求仕并置,“采琼蕊”的无果既是对长生的否定,也是对政治理想破灭的隐喻,形成“仙路不通,仕途亦穷”的双重绝望。

社会批判与价值重构:对世俗功利的否定

- 对“繁华子”的讽刺:“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以反问句式,尖锐批判了盛唐后期士人追逐名利的盲目。这种批判与李白“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的孤傲态度一致,诗中“扰扰”一词更暗含对“安史之乱”前夕社会动荡的预感。

- 对比手法的情感强化:“紫烟客”与“繁华子”的对比,将求仙者的超脱与世俗者的庸碌并置。这种对比在《古风》组诗中多次出现(如其二十四对斗鸡者的讽刺),但在此诗中因融入求仙主题,使批判更具哲学深度——诗人试图通过否定世俗价值,重构个体生命的意义。

艺术风格的转型:浪漫主义中的现实沉重

- 托物言志的深化:与早期《古风其十六》以宝剑隐喻人才不同,此诗以“牧羊儿”“琼蕊”等意象承载更复杂的精神诉求。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既保持了李白特有的瑰丽想象(如“鞭石起云雷”),又注入了晚年诗歌特有的沉郁顿挫。

- 虚实交织的悲剧性:诗中“举手弄清浅”的轻盈与“白发已先白”的沉重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虚实交织的结构强化了情感的悲剧性。类似手法可见于《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但在此诗中,愁绪已从个体扩展到对时代与生命本质的思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