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二十五》李白

《古风·其二十五》李白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赏析

批判世风日下

-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诗人开篇便感慨社会风气日益衰败,浅薄的风气破坏了淳朴的道德本源。此句直接点明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风气浮薄的现实状况,表达了诗人对世道变迁的忧虑与不满。

-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以比喻的手法进一步说明世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他们不选择美好的“芳桂枝”,却偏偏栖息在恶劣的“恶木根”上,形象地揭示了人们舍本逐末、追求低俗事物而摒弃高尚品德的现象。

描绘桃李无言,暗喻贤才沉默

-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桃李树虽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却默默无言。这里以桃李自喻或指代那些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他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只能选择沉默。桃李的“不言”,一方面体现出贤才面对不良世风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们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感慨世事无常,向往归隐

-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诗人意识到世间的命运如同自然规律一样,有兴盛和衰落的变化,而世间众人却在这兴衰变化中争名逐利,如飞奔般忙碌。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人在无常世事中盲目追逐的感慨,凸显出诗人对这种世俗行为的超脱态度。

-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诗人以广成子为例,广成子是传说中的仙人,隐居于崆峒山。诗人渴望能像广成子一样,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进入那通向无穷境界的道门,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在宁静的归隐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对世风日下的批判、对贤才处境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的向往,展现了李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高洁品质、超脱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其诗歌忧国忧民与追求自由超脱相融合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 政治环境:天宝年间,唐玄宗怠于政事,政治环境极端黑暗恶劣。李林甫身为宰相,为巩固权势,打压异己、结党营私,排斥朝中正直之士,堵塞言路,使得朝廷内部乌烟瘴气,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 社会风气:当时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轻薄腐化之风盛行,人们不再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真正的才能为目标,而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追名逐利,道德标准颠倒,正义和良知被忽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个人遭遇:李白胸怀“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渴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这样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让他深感失望和无奈,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才华得不到施展,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 对世风日下的批判与感慨:当时李林甫等权贵打压异己、结党营私,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道德标准颠倒。诗中“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表达了李白对这种社会现状的批判,感慨世道衰败,人们不追求美好与正义,反而依附丑恶与权势,流露出对世风日下的痛心与无奈。

- 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愤懑:李白胸怀壮志却报国无门,看到正直之士不被重用,自己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施展才华,诗中以“桃李树”自比,“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暗示自己如桃李默默开花却无人问津,有才华却不被赏识,蕴含着对自身遭遇的无奈与愤懑。

- 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在这样黑暗的现实中,李白无力改变,于是产生了避世思想,诗的最后“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表达出他希望能像广成子一样超脱尘世,进入无穷的仙境,远离这混乱、污浊的现实,在精神上寻求解脱与慰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