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五十八》李白

《古风·其五十八》李白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赏析

点明离城向寺,追求清幽

- “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诗人表明自己要去寻找那如青莲般纯净的庙宇,独自一人前往,告别繁华的城阙。“青莲宇”指代佛寺,“谢城阙”体现诗人对尘世喧嚣的摒弃,对清幽宁静的佛教圣地的向往,开篇便奠定了全诗超凡脱俗的基调,展现出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寻求心灵净土的心境。

描绘寺周夜景,营造空灵氛围

- “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秋霜清冷,东林寺的钟声悠悠传来;白虎溪边,月色洒在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霜清”点明季节与环境的清冷,“东林钟”以钟声增添了静谧之感,使人心神宁静;“水白”描绘出月光下溪水的澄澈,“虎溪月”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佛寺周边环境的宁静与美好,进一步烘托出远离尘世的氛围。

渲染佛寺祥瑞,展现超凡境界

-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虚空中仿佛弥漫着奇异的香气,天界的仙乐也鸣响不停。“天香”“天乐”皆是佛教中祥瑞、超凡的意象,这里渲染出佛寺宛如仙境的氛围,暗示诗人在佛寺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进入到一个与尘世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超凡境界的沉醉与向往。

阐述禅定感悟,追求永恒宁静

- “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诗人安坐冥想,寂静不动,仿佛整个大千世界都能纳入自己的毫发之间。此句体现了诗人通过禅定进入到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时空的界限似乎被打破,万物皆可融入自身,展现出一种心纳万物的广阔胸怀和深邃的精神体悟。

-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诗人内心清澈纯净,冥合真心,仿佛超脱了无尽的时间轮回,不再受生死出没的困扰。“湛然”形容内心的澄澈,“冥真心”表示与真心冥合,“旷劫断出没”表达了对永恒宁静、超脱生死轮回境界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在佛教修行中所追求的精神归宿,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彻底解脱和永恒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佛寺的经历,从离城向寺,到描绘寺周夜景、渲染佛寺祥瑞,再到阐述禅定感悟,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从尘世走向佛门,追求心灵净土与超凡境界的过程,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对佛教文化的感悟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风格空灵清幽,充满了禅意。

创作背景

《古风其五十八》大约作于唐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是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时有感而作。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他经过巫山,想起历史上楚怀王、楚襄王荒淫误国之事,联想到唐玄宗晚年因宠幸杨氏姐妹致使国运日衰,遂有安史乱起,于是借古讽今,创作了此诗。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借古讽今的批判

李白身处安史之乱这一动荡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看到唐玄宗因荒淫误国,导致国家陷入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他借楚怀王、楚襄王的故事,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无道,如诗中“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描绘了如今的荒凉景象,与昔日楚王的荒淫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批判。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因安史之乱,国家动荡不安,李白虽身处流放途中,仍心系国家。诗中“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借神女与襄王的故事,暗示曾经的繁华已逝,国家陷入危机,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自身遭遇的感慨

李白因永王事件被流放,自身命运坎坷。在创作此诗时,他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借古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如“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既感慨历史的变迁,也包含着对自己身世的悲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