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六十二》李白

《古风·其六十二》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赏析

感慨时光飞逝

-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此句中,“青春”指代春天,“朱明”代表夏天。诗人感慨春天像湍急的水流般迅速流逝,夏天也如急促回转的气流,匆匆而过。“流惊湍”与“骤回薄”形象地描绘出时光的匆匆,如同湍急的水流和迅疾的气流,让人来不及把握,传递出诗人对时光快速消逝的惊叹与无奈,为全诗奠定了伤春悲秋、感慨时光的基调。

以秋蓬自比,叹身世漂泊

-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秋天的蓬草随风飘荡,诗人不忍目睹这一景象。秋蓬的四处飘零恰似诗人自身的境遇,不知该依托何处。蓬草在秋风中孤独无依,象征着诗人在世间的迷茫与无助,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自身漂泊不定命运的哀伤,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困惑。

描绘植物凋零,忧美好消逝

-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微风曾轻拂兰蕙,然而如今兰蕙却渐渐枯萎;白露降临,洒落在葵藿之上,葵藿也难逃凋零的命运。“兰蕙”与“葵藿”本是美好植物的象征,它们在光风的消逝与白露的侵袭下走向衰败,暗示着美好的事物在时光的流转和环境的变化中难以长久留存,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忧虑与惋惜,感叹生命的无常与脆弱。

借美人不至,抒失落之情

-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诗人期盼的“美人”并未如期而至,而周围的草木却日益凋零。在古代诗词中,“美人”常象征着理想、知音或美好的事物。这里诗人借美人不至,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美好的期待落空,再加上目睹草木凋零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失落与惆怅之情,流露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慨。

整首诗以时光流逝为线索,借秋蓬、兰蕙、葵藿等植物的变化,以及美人不至的情境,层层递进地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身世漂泊的感慨,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忧虑,以及理想未能实现的失落,情景交融,情感细腻而深沉,体现了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高超艺术水准。

创作背景

具体到《古风其六十二》,由于缺乏明确史料记载,很难确切知晓其创作背景。不过从李白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推测,可能是他在长安求仕期间或离开长安后,目睹了宫廷的奢华、权贵的专横,以及社会上的种种不公现象,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创作了这首诗。也有可能是他在游历途中,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结合自身怀才不遇的经历,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感慨。

例如《古风》中的一些篇章,像“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古风其二十四》)就揭露了当时权贵的**和社会的不公。所以《古风其六十二》很可能也是在类似背景下产生的,只是具体所指已难以考证。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批判现实

在目睹宫廷奢华、权贵专横及社会不公后,李白可能在诗中借古事或自然现象影射现实。如通过描绘古代的昏君佞臣,来批判当时朝廷中权贵当道、政治**的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讽刺。

抒发愤懑

李白自身怀才不遇,结合看到的民间疾苦,心中积郁了愤懑之情。这种情绪可能会在诗中有所体现,或借古人之口,或通过描述自身的无奈处境,抒发自己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无法改变社会现状的悲愤。

感慨人生

经历了求仕的坎坷与世间的沧桑,李白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思索,使诗歌具有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

坚守理想

尽管面对种种不如意,李白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仍可能在诗中展现出对理想的坚守。他或许会借古人坚守正道的事迹,表明自己无论现实如何黑暗,都将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