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七十二》李白

《古风·其七十二》李白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

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

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赏析

以景起兴,感叹时光流逝

-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的开篇描绘了秋露洁白如玉,纷纷洒洒落在庭院的绿植上。诗人偶然间看到这一景象,感受到寒意早早来临,悲叹岁月匆匆流逝。这里以秋露这一典型的秋日景象起兴,借景抒情,“寒早”与“岁促”直接点明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营造出一种略带忧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表达对人生束缚的思考

- “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诗人感慨人生短暂,犹如鸟儿从眼前飞过,转瞬即逝。既然如此,人们为何还要给自己套上种种束缚呢?此句表达了对人生苦短却又自我设限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摆脱束缚的思想,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借典故批判不知足心态

- “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这里运用了齐景公登牛山落泪的典故。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自己终将死去,不禁泪流满面。诗人借此批判齐景公的愚昧,指出人们往往像他一样,在物质追求上不知满足,如同“得陇望蜀”,永远没有尽头。通过这一典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表达了对这种不知足心态的否定与批判。

感慨世路艰难与人生态度

- “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诗人进一步描述人心如同波澜般起伏不定,世间道路更是曲折坎坷。面对如此复杂的人生,他认为人生不过三万六千日,应该珍惜时光,夜夜秉烛夜游,及时行乐。此句既表达了对世路艰难和人心复杂的无奈,又传达出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在有限的人生中,要积极享受生活,不要被世俗的烦恼所羁绊。

整首诗从对秋景的感触出发,层层深入,探讨了人生的短暂、束缚、不知足以及应有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既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又有豁达的人生感悟,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洒脱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影响

仕途不顺与理想破灭:李白一生胸怀壮志,渴望在政治上大有作为,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然而,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奉诏入京,本以为能得到重用,施展才华,却仅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主要职责是为宫廷宴会、娱乐等场合创作诗词,充当文学侍从角色,无法参与实际政治决策。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又遭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这样的经历使他的政治理想破灭,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世事的无常。诗中“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或许正是他在仕途受挫后,对人生短暂却又被诸多无奈束缚的感慨。

人生阅历与对人性的洞察:李白一生游历四方,接触到不同阶层的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他看到了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不知满足,如同“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所描述的那样。这种对人性贪婪一面的认识,源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此诗批判人性弱点的基础。

时代环境的作用

社会风气与价值取向:李白所处的时代,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但社会风气中也弥漫着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的倾向。人们普遍热衷于仕途经济,为了获取更高的地位和财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了李白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使他在诗中对这种不知足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倡导一种更加豁达、超脱的生活态度。

文化思潮的影响:唐代文化繁荣,各种思想相互交融。道家思想中的顺应自然、追求自由,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对李白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魏晋时期文人的豁达风度和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也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有所体现。《古风·其七十二》中“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所表达的及时行乐思想,与道家和魏晋文化中的某些观念相契合,反映出当时文化思潮对李白创作的影响。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铸就的复杂情感

仕途挫折引发的无奈与感慨

- 李白仕途的不顺,从满怀壮志到理想破灭,让他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这句诗,饱含着他对人生短暂却被诸多无奈束缚的感慨,如在宫廷被限制施展抱负,被权贵排挤等经历,使他发出对人生的悲叹,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之情,这成为诗歌情感的重要基调。

人生洞察带来的批判与思考

- 丰富的人生阅历使李白对人性贪婪有深刻洞察。他目睹人们在名利追求中“得陇望蜀”的不知足,于是在诗中借“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他对人性弱点的忧虑,让诗歌带有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深沉情感。

时代环境渲染的独特情感

社会风气催生的警醒与超脱

- 当时社会追求功名利禄的风气盛行,李白虽身处其中,却保持清醒。他以诗批判这种风气,如“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警醒人们莫陷入贪婪泥沼。同时,他又倡导超脱,如“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表达出不被世俗风气左右,追求别样生活态度的情感,体现对时代风气的超脱与叛逆。

文化思潮影响下的豁达与洒脱

- 唐代多元文化思潮中,道家思想与魏晋风度对李白影响颇深。道家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及魏晋文人的豁达,使他在面对人生无奈与社会现象时,展现出豁达洒脱。“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表达及时行乐,并非消极,而是在有限人生中积极把握当下,享受生活,这种豁达洒脱的情感是文化思潮影响的体现,让诗歌在无奈与批判中增添了积极乐观的色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