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乌衣巷》刘禹锡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乌衣巷》刘禹锡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 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诗人用“野草花”“夕阳斜”描绘出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的荒凉、衰败之景。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只有野草在寂寞地生长;曾经繁华热闹的乌衣巷,也被夕阳的余晖笼罩,一片寂寥,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沧桑、落寞的氛围。

- 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当年在王、谢等豪门大族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入了普通百姓家中。诗人以燕子的栖息变迁,暗示了王谢大族的衰落,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世沧桑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乌衣巷今昔变化的描写,借景抒情,以小见大,含蓄地表达了对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世的深沉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怀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后又多次被贬至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宝历二年(826年),他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对人生、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途经金陵的所见所闻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历史变迁:金陵是六朝古都,曾经繁华无比,乌衣巷在东晋时是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的聚居地,无比显赫。然而到了中唐时期,昔日的繁华已烟消云散,乌衣巷沦为废墟,长满野草。这种历史的巨大变迁,让刘禹锡感慨万千,想要通过诗歌来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 社会现实:中唐时期,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唐朝国力大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藩镇割据。刘禹锡借古讽今,通过乌衣巷的兴衰,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警示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 文学传统:当时的诗坛盛行咏史怀古诗,诗人常常借历史古迹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刘禹锡受这种文学风气的影响,在途经金陵时,看到乌衣巷的景象,自然也选择以诗歌的形式来怀古伤今,创作了这首《乌衣巷》,成为《金陵五题》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个人经历方面

- 仕途坎坷的投射: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而长期被贬,人生的起伏使他在看到乌衣巷的变迁时,更能将自身的沧桑之感融入其中。诗中对乌衣巷昔日繁华不再的感慨,实则也隐含着他对自己仕途从充满抱负到屡遭挫折的无奈与喟叹。

- 人生感悟的抒发:长期的贬谪经历让刘禹锡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面对乌衣巷的今昔巨变时,他借景抒情,通过诗歌表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历史变迁方面

- 对繁华消逝的叹惋:金陵曾是六朝古都,乌衣巷更是东晋豪门的聚居地,曾经无比辉煌。但到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沦为荒草丛生的废墟。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诗人产生了对历史繁华消逝的深深叹惋之情,在诗中营造出一种浓重的历史沧桑感。

- 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乌衣巷的兴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刘禹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暗示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都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和历史的车轮,体现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社会现实方面

- 对现实的隐忧:中唐时期,唐朝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藩镇割据、政治**等,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刘禹锡借乌衣巷的历史变迁,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唐朝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的警示,希望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 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乌衣巷从豪门云集到普通百姓聚居,反映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巨大变化。这让刘禹锡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诗中流露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悲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