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

追忆往昔繁华:诗的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回忆起往昔在岐王李范府邸和秘书监崔涤堂前,多次聆听李龟年演唱的情景。岐王宅和崔九堂是当时长安的文化名流汇聚之地,李龟年作为着名乐师,常在此演出。杜甫用“寻常见”“几度闻”,看似平淡的叙述,却饱含着对往昔太平盛世、繁华生活的怀念。那时杜甫年少,才华初露,出入于这些富贵之家,与李龟年共同见证了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

感慨当下沧桑:“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如今在江南,风景依旧美好,却在落花缤纷的时节与李龟年再次相遇。“落花时节”既点明了暮春的时令,又象征着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的衰落,以及诗人和李龟年两人身世的飘零。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两人流落江南,饱经沧桑。这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将诗人对时代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抒发得深沉而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唐朝由盛转衰

开元盛世的余晖:杜甫与李龟年初次相识在开元年间。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崔九)等贵族府邸成为文人雅士、乐师艺人云集之所。李龟年作为宫廷着名乐师,以其精湛技艺深受欢迎,常出入这些显贵之家表演。杜甫彼时虽未成名,但凭借才华也有机会出入其中,得以多次欣赏李龟年的演出,这段经历成为他对盛世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安史之乱的重创: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遭受巨大破坏,国家由盛转衰。叛军的铁蹄践踏北方大地,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崩溃,社会秩序大乱。这场战乱不仅摧毁了唐朝的繁荣,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包括杜甫和李龟年。原本处于盛世文化中心的两人,在战乱冲击下,生活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个人经历:身世飘零

杜甫的坎坷流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战乱的磨难,生活陷入困境。他四处漂泊,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历经艰辛。从长安到凤翔,再到成都、夔州等地,一路饱尝生活的困苦,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已进入暮年,体弱多病,生活愈发艰难,此时的他仍在湖南一带漂泊。

李龟年的落魄江南: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后,也失去了往日宫廷乐师的荣耀。他流落江南,以卖唱为生,境遇凄惨。曾经在宫廷和贵族府邸风光无限的他,如今只能在民间的市井街头卖艺糊口,往昔的辉煌与当下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变迁下,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此地的李龟年重逢。回想起往昔开元盛世的美好时光,再看看眼前两人饱经沧桑的落魄模样,以及国家的衰败,杜甫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以抒发对时代巨变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时代兴衰映衬下的深沉感慨

对盛世的缅怀:杜甫与李龟年相识于开元盛世,那时唐朝国力强盛,文化艺术繁荣。诗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回忆起在岐王宅和崔九堂多次聆听李龟年演唱的场景,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繁华与文化昌盛的怀念。当时杜甫年轻,满怀壮志,在这些贵族府邸感受着盛世的荣耀与活力,如今回想,恍如隔世,这种对盛世的缅怀之情,饱含着对那个时代和平、繁荣的向往与眷恋。

对乱世的悲叹: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战乱与动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当杜甫与李龟年在江南重逢,曾经的辉煌不再,眼前是衰败凋零的景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以江南美好风景与落花时节形成反差,“落花”既指暮春实景,也象征着唐王朝的衰落。在这繁华不再的乱世中与老友重逢,诗人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盛世不再的悲叹,时代的兴衰巨变让这份感慨更加深沉。

个人身世变迁引发的复杂情感

身世飘零的感慨:安史之乱后,杜甫四处漂泊,生活困苦,疾病缠身。李龟年也从宫廷乐师沦为流落江南的卖唱艺人。两人在江南意外重逢,各自的落魄与曾经的风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身世的巨大落差,使杜甫感慨万千。“落花时节又逢君”,“又逢君”三字饱含着历经沧桑后的重逢之喜,但更多的是对彼此飘零身世的喟叹,表达出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无奈与伤感。

老友重逢的复杂心绪:杜甫与李龟年在艰难困苦中重逢,既有老友相见的欣喜,又深知彼此处境艰难,未来充满未知。这种复杂的心绪交织在诗中,虽未直白表述,却能从简洁的诗句中深切感受到。在乱世中与故人重逢,勾起了杜甫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同时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下的艰难,欣喜与苦涩交织,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复杂深沉。

创作背景使《江南逢李龟年》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既有对时代兴衰的宏大感慨,又有对个人身世的细腻喟叹,以小见大,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让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感染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