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杜甫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赏析

开篇直言,强调爱花惜时:“不是爱花即欲死”,起句以看似夸张的表述,否定了那种认为自己爱花爱到极致、疯狂的看法。紧接着“只恐花尽老相催”,点明诗人真正的忧虑所在,他担心的是花朵一旦凋谢,衰老便会随之而来。这里将花的凋零与自身的衰老紧密联系,借对花的担忧,深刻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恐惧与无奈,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敏锐感知。

借景抒情,感慨时光易逝:“繁枝容易纷纷落”,诗人看到繁茂的花枝上花朵很容易就纷纷飘落,这一景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花朵盛开时的繁盛与凋零时的迅速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时光易逝的感慨。而“嫩蕊商量细细开”,诗人仿佛与娇嫩的花蕊对话,希望它们能够商量着慢慢开放。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花蕊人的情感与动作,将自己对美好时光能够延长的渴望寄托其中,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

情感升华,对生命的珍视:整首诗围绕花开花落展开,表面是对花的怜惜,实则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珍视。诗人通过对花开花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生命有限的感慨。在对繁花的留恋与对花蕊的期许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希望能够留住美好、珍惜时光的强烈愿望。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伤春悲秋,而是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磨难后,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寻与领悟,使诗歌具有了超越一般咏花诗的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江畔独步寻花·其七》时,个人生活经历与当时社会状况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对诗中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生活经历

草堂生活中的暮年感悟:此诗创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此时杜甫已步入暮年,经历了一生的漂泊动荡与艰难困苦,终于在草堂获得了相对安稳的生活。然而,年岁的增长让他对时光流逝愈发敏感。在草堂周围,他目睹了春天繁花盛开到凋零的过程,联想到自己逐渐老去的生命,这种暮年对时光的深刻感悟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借花开花落来抒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对生命的深度思考与眷恋:杜甫一生心系天下,胸怀壮志,却始终未能实现理想抱负,又历经战乱、流亡等诸多磨难。在成都草堂的相对安宁生活中,他有更多时间回顾人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度思考。他深知生命如同花期般短暂易逝,而自己尚有诸多未竟之事,因此对生命充满眷恋。这种眷恋在诗中通过对花的怜惜与对时光的挽留之情体现出来,使诗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社会环境状况

安史之乱的余波影响:尽管杜甫在成都草堂暂时避开了安史之乱的直接冲击,但这场战乱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仍在持续。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始终心系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看到繁花易落,联想到国家和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苦难,感受到美好事物的脆弱与易逝。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相互交织,融入诗歌创作中,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复杂深沉。

对未来的迷茫与期许:安史之乱后,局势依然不明朗,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杜甫虽身处草堂,但对国家的未来深感迷茫。他希望国家能够早日恢复和平与繁荣,如同希望花朵能够长久盛开一样。诗中对嫩蕊“细细开”的期许,不仅是对美好春光的挽留,也隐含着他对国家未来的一种期望,希望国家能够在历经磨难后慢慢恢复生机,展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七》的创作背景,从个人暮年境遇和社会动荡环境两方面,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个人暮年境遇的影响

暮年对时光的敏感与恐惧: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已至暮年,长期的漂泊与困苦生活使他对时光流逝格外敏感。看到春花从盛开到凋零,他将花的命运与自己逐渐衰老的生命联系起来。“只恐花尽老相催”直白地表达出对衰老和时光匆匆的恐惧,这种情感源于他暮年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经历了一生的起伏,他意识到生命如同花期般短暂,对时光的珍惜与害怕失去的情感交织,使诗歌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暮年的杜甫回顾一生,壮志未酬,却已步入人生晚期。在草堂相对安宁的生活中,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眷恋。诗中对花的怜惜,“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表面是对花的期许,实则反映出他对生命的不舍。他渴望生命的美好能够延续,如同希望花朵慢慢绽放,不要匆匆凋谢,这种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让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

社会动荡环境的影响

战乱背景下对美好消逝的忧思: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余波仍在,国家动荡,民生凋敝。杜甫看到眼前繁花易落,不禁联想到社会的衰败和人民生活的困苦。美好春光的短暂易逝,如同国家曾经的繁荣在战乱中消逝,让他心生忧思。这种忧思使诗歌在对花的感慨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忧虑,使情感更加沉重复杂。

对国家未来的迷茫与期许:面对社会的混乱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杜甫既感到迷茫又怀揣期许。他希望国家能像他期望嫩蕊慢慢开放一样,在历经磨难后逐渐恢复生机。然而,局势的不明朗又让他充满担忧。这种迷茫与期许并存的心态,在诗歌中虽未直接表述,但通过对花开花落的描写间接流露,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对未来的复杂心情。

《江畔独步寻花·其七》的创作背景使诗歌情感丰富而深刻,既有个人暮年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慨,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复杂期许,全面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情感深沉的内心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