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绝句四首·其二》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绝句四首·其二》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赏析

起笔描绘欲筑鱼梁之景与变数:“欲作鱼梁云复湍”,诗人开篇表明想要在水流湍急处搭建鱼梁,可此时天空中乌云密布,江水湍急。 “欲作”体现出诗人的计划,而“云复湍”描绘出环境的变化,为下文的发展埋下伏笔,暗示事情不会顺遂进行。这一句既展现出诗人对平静生活的一种期望,试图通过搭建鱼梁来满足生活所需,又揭示出自然环境带来的阻碍,营造出一种不确定的氛围。

承句强化环境变化带来的感受:“因惊四月雨声寒”,进一步描述环境变化对诗人的影响。四月本应是春末夏初较为温暖的时节,但此时突如其来的雨声却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惊”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种意料之外天气变化的诧异,“寒”字不仅写出了身体上的寒冷,更传达出内心因环境突变而产生的不安情绪,强化了那种计划被打乱后的错愕与担忧。

转句揭示深层担忧的原因:“青溪先有蛟龙窟”,解释了诗人不敢贸然行动的深层原因。原来青溪之中早就有蛟龙的巢穴,这使得在溪边搭建鱼梁这件事充满危险。“蛟龙窟”象征着潜藏的威胁,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并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而是隐藏着未知的风险,为诗歌增添了一层神秘而紧张的氛围。

合句点明不敢安的无奈:“竹石如山不敢安”,面对如山脉般堆积的竹石和潜藏蛟龙的青溪,诗人最终发出“不敢安”的感慨。这里的“不敢安”不仅指不敢安心搭建鱼梁,也暗示了在这样复杂且充满潜在危险的环境中,难以获得真正的安宁。反映出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敬畏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从侧面体现出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整首诗通过描述搭建鱼梁计划的受阻,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潜在危险,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不确定性和潜藏风险的担忧,展现出杜甫诗歌关注生活细节、借景抒情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个人处境

草堂生活的日常与思考: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间,生活相对稳定,使他有精力关注日常事物,思考生活中的种种。搭建鱼梁是当时较为常见的生产活动,诗人也有此打算,体现出他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努力维持生计的状态。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却干扰了他的计划,这一日常经历成为诗歌创作的直接素材,反映出生活虽相对安稳,但仍面临诸多变数。

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隐忧:尽管在草堂暂时安居,杜甫此前长期漂泊、历经磨难,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不安定感。诗中对天气突变、潜藏危险的描写,不仅是对当下搭建鱼梁受阻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即使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他也深知潜在的困难与挑战随时可能出现,这种心态贯穿于诗歌创作之中。

社会环境

安史之乱的深远影响: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创伤。经济衰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虽身处成都草堂,相对远离战乱中心,但仍心系天下,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深感忧虑。诗中所描绘的环境变化和潜在危险,可视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隐喻,反映出他对整个社会局势的担忧,以及在乱世中难以安心生活的无奈。

政治局势的不明朗: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局势错综复杂,藩镇割据等问题逐渐凸显。杜甫作为心系国家命运的诗人,对政治局势有着敏锐的感知。诗中“青溪先有蛟龙窟”,蛟龙可隐喻那些割据一方、威胁国家稳定的势力,表达出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在这种复杂政治环境下个人命运的渺小与无奈。这种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忧虑,融入到对日常事件的描写中,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绝句四首·其二》的创作背景,从个人生活遭遇与社会整体状况两个维度,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个人生活遭遇的影响

日常波折引发的无奈与焦虑:在成都草堂生活时,杜甫本欲搭建鱼梁,这一日常生计活动却因天气突变和环境潜藏危险而受阻。“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天气由晴好突转乌云密布、急雨生寒,打乱其计划,使他无奈焦虑。这种因生活琐事不顺产生的情绪,是长期生活磨难下敏感心态的体现,反映出即使在相对安稳的草堂生活,也难避意外波折的无奈。

过往漂泊经历加深的不安感:杜甫此前长期漂泊,历经困苦。即便在草堂暂时安定,过往的漂泊经历仍使他内心不安。诗中对青溪有蛟龙窟、竹石如山的描写,“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不仅是自然环境危险的描述,更映射出他内心深处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惧。过往漂泊中无数艰难险阻,让他对潜在危险高度警觉,即使看似平常的搭建鱼梁之事,也能引发他对未知风险的担忧,使诗歌充满不安情绪。

社会整体状况的影响

安史之乱创伤引发的忧国忧民情怀:安史之乱使国家衰败、百姓受苦,杜甫虽在草堂,却心系天下。诗中环境的突变与潜在危险,可看作是社会动荡的象征。他借搭建鱼梁受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面写个人小事,实则暗示社会在战乱后千疮百孔,重建艰难,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使诗歌情感超越个人层面,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政治局势不明朗带来的迷茫与忧虑:安史之乱后政治局势复杂,藩镇割据威胁国家稳定。杜甫以“蛟龙窟”隐喻割据势力,“竹石如山不敢安”表达在复杂政治环境下,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迷茫忧虑。他明白国家恢复艰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无能为力,这种复杂情感融入诗歌,让诗歌在描写日常事件中蕴含对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情感深沉而复杂。

《绝句四首·其二》因创作背景,情感丰富而深刻,既有个人生活波折的无奈焦虑、过往经历的不安,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对政治局势的迷茫,全面展现杜甫复杂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