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歌主旨

此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高风亮节,同时对其壮志未酬的结局深感惋惜。杜甫借对诸葛亮的缅怀,寄寓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逐句赏析

- 首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 赏析:开篇便以磅礴气势,称诸葛亮英名与天地共存,名垂千古。“垂宇宙”凸显其名声之广泛与久远。诗人瞻仰武侯祠遗像,“肃清高”描绘出诸葛亮清高的气质,令人肃然起敬,从名声到遗像,奠定对诸葛亮崇敬的基调。

- 颔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 赏析:“纡筹策”生动展现诸葛亮为实现三分天下,精心运筹帷幄。“万古云霄一羽毛”将其比作高翔于云霄的鸾凤,高度赞誉他绝世超群的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

- 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 赏析: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才能难分高下。伊尹助商汤建立商朝,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成就霸业。“指挥若定”描绘诸葛亮指挥作战镇定从容,相比之下,萧何、曹参都黯然失色,进一步突出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

- 尾联:“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赏析:“运移汉祚终难复”表明诗人深知汉朝国运已去,即便诸葛亮才智超群也难以挽回。“志决身歼军务劳”则强调诸葛亮志向坚定,却因军务繁重而积劳成疾,最终献身,表达对其鞠躬尽瘁精神的赞叹与壮志未酬的惋惜。

艺术特色

- 对比衬托:颈联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历代名相作比,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 以小见大:从诸葛亮个人的命运与功绩,反映出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以小见大,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历史厚重感。

- 情感真挚:全诗对诸葛亮的赞颂、惋惜之情自然流露,情真意切,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紧密结合,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咏怀古迹其五》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紧密相连:

个人经历

- 漂泊夔州: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已步入暮年,生活困窘且居无定所,辗转漂泊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地区留存着诸多历史遗迹与丰富的历史文化传说,这为杜甫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夔州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历史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促使他借历史人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 壮志难酬:杜甫一生胸怀匡扶社稷、济世安民的远大抱负,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他仕途坎坷,始终未能得到重用,长期处于贫困潦倒、四处奔波的状态。这种怀才不遇的境遇,让他对历史上那些同样有着非凡才能却壮志未酬的人物感同身受,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却未能实现目标的经历,与杜甫自身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借对诸葛亮的咏叹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与不平。

社会背景

- 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历史变故。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边疆战事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杜甫目睹了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通过对诸葛亮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的歌颂与惋惜,影射唐朝当前的困境,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渴望。

- 文化传统影响:唐朝文化繁荣,文人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以咏史诗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杜甫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现实洞察力,选取诸葛亮这一典型历史人物进行创作,借古讽今,以历史为鉴,揭示唐朝社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理想政治和英雄人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中情感的表达:

深化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 文化氛围与个人抱负的契合:唐朝文人有借咏史表达见解的传统,杜甫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展现出的雄才大略与忠诚,与杜甫的理想高度契合。在唐朝推崇历史人物智慧与品德的文化背景下,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更为深厚。如诗中“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借诸葛亮名垂千古和遗像的清高气质,表达自己对其发自内心的敬仰,创作背景强化了这种崇敬情感的表达。

加重壮志未酬的惋惜与共鸣

- 自身境遇与历史人物的呼应:杜甫暮年漂泊夔州,仕途不顺,壮志难酬。而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这种相似的经历,使杜甫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结局倍感惋惜,同时产生强烈共鸣。“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既叹惋诸葛亮受制于历史大势,又借其命运感慨自己的人生。创作背景让这种惋惜与共鸣之情在诗中表达得更为深沉。

融入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唐朝时局的映射: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衰微,藩镇割据、边疆不稳。杜甫以敏锐目光看到国家潜在危机,借咏叹诸葛亮来影射唐朝现状。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却难挽颓势,恰似唐朝虽有能臣,仍面临诸多困境。杜甫在诗中对诸葛亮命运的感慨,实则包含对唐朝命运的深深忧虑,如“运移汉祚终难复”,表面说汉朝国运,实则暗示唐朝前景,创作背景赋予诗歌这一深层情感内涵。

增添历史沧桑感与无奈情绪

- 个人漂泊与时代变迁的交织:杜甫漂泊夔州,亲身感受时代巨变,从盛世到乱世的落差,加上个人生活的辗转流离,使他对历史变迁有深刻体会。在凭吊诸葛亮时,这种沧桑感融入诗中。“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既赞诸葛亮才能,又叹其历史功绩在时间长河中的消逝,透露出对历史发展的无奈。创作背景中的个人漂泊与时代变化,使诗歌情感更添一份厚重的沧桑与无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