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哀江头》杜甫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哀江头》杜甫

作者:墨灵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8 19:10:10 来源:小说旗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赏析

结构与内容

- 开篇之悲(“少陵野老吞声哭” - “细柳新蒲为谁绿?”):诗人以“少陵野老吞声哭”起笔,营造出极其沉痛压抑的氛围。“吞声哭”表明诗人不敢放声痛哭,只能强行隐忍,足见悲痛之深。在春日里“潜行曲江曲”,往日繁华的曲江如今只能偷偷前往。看到江头宫殿千门紧锁,细柳新蒲依旧翠绿,却无人欣赏,以乐景衬哀情,发出“为谁绿”的悲叹,奠定了全诗的哀伤基调。

- 忆昔之盛(“忆昔霓旌下南苑” - “一笑正坠双飞翼。”):诗人回忆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南苑的盛况。“霓旌下南苑”描绘出皇帝出行时仪仗队的华丽壮观。“昭阳殿里第一人”指杨贵妃,她“同辇随君侍君侧”,备受恩宠。“辇前才人带弓箭”等句则展现出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游乐场景,才人骑马射箭,射中飞鸟引得杨贵妃欢笑,一派繁华热闹。

- 今昔之变(“明眸皓齿今何在?” - “去住彼此无消息!”):笔锋一转,从回忆回到现实,发出“明眸皓齿今何在”的悲问,杨贵妃已香消玉殒,“血污游魂归不得”,形象地写出她死于马嵬坡的悲惨结局。“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清渭水畔是杨贵妃葬身之地,而唐玄宗入蜀剑阁深远,生死相隔,彼此再无消息,今昔对比,尽显世事无常与人生的巨大落差。

- 结尾之哀(“人生有情泪沾臆” - “欲往城南望城北。”):诗人感慨“人生有情泪沾臆”,人是有感情的,面对如此巨变难免泪满胸襟,而“江水江花岂终极”,江水依旧流淌,江花依旧盛开,它们不会因人事变迁而改变,更衬托出人的哀伤。“黄昏胡骑尘满城”描绘出叛军占领长安后的混乱,诗人“欲往城南望城北”,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悲痛与迷惘,连方向都已错乱。

艺术特色

- 今昔对比:诗歌将昔日曲江的繁华热闹与今日的荒凉冷落进行鲜明对比,如昔日的霓旌南苑与今日的宫殿锁门,杨贵妃的受宠与惨死,突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增强了诗歌的悲剧效果。

- 以景衬情:诗中多处以景语写情语,如“细柳新蒲为谁绿”,春日美景无人欣赏,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哀伤;“江水江花岂终极”,以江水江花的永恒反衬人的短暂与哀伤,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哀江头》时,正处于安史之乱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复杂的社会现实与个人经历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迅速攻占大片领土,唐朝陷入巨大的战乱之中。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长安沦陷:天宝十五年(756 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七月,长安被叛军占领,昔日繁华的都城瞬间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怖之中。曾经象征着大唐荣耀的宫殿,成为叛军肆虐的场所,长安的社会秩序、经济生活以及文化氛围等均遭受毁灭性打击。

个人经历:

- 流离漂泊:战乱发生后,杜甫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他带着家人一路辗转逃亡,亲身经历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 被困长安:在逃亡过程中,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但因他官职卑微,未被囚禁,得以在长安城中目睹叛军的暴行以及都城的破败。昔日繁华的曲江,如今一片荒凉,宫殿紧闭,无人问津。这巨大的变化让杜甫内心充满了悲痛与感慨。

情感触发:杜甫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在长安的所见所闻,让他想起昔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曲江的繁华游乐场景,与如今的破败不堪形成强烈对比。这种今昔巨变,触发了杜甫对国家兴衰、世事无常的深沉思考,于是饱含着悲痛之情写下了《哀江头》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往昔繁华的追思与哀叹。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哀江头》创作于安史之乱长安沦陷时期,这样的背景深刻影响了其情感表达:

增添国破家亡的沉痛: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长安沦陷,叛军肆虐。杜甫目睹江头宫殿闭锁、繁华不再,“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国都残破,往日皇家园林如今荒芜,这一背景让他笔下满是国破家亡的沉痛。这种沉痛源于亲眼所见的衰败景象,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与对盛世不再的悲叹交织,比寻常伤怀更显沉重。

强化昔盛今衰的感慨:回忆往昔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的奢靡繁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那时的热闹与眼前的死寂形成鲜明对比。在安史之乱背景下,这种对比更强烈,凸显昔盛今衰。杜甫不仅感慨个人命运,更痛心国家的兴衰巨变,深刻反思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使诗歌充满对历史变迁的深沉喟叹。

加深对悲剧的同情与反思:杨贵妃“血污游魂归不得”的悲惨结局,在战乱背景下更具悲剧色彩。杜甫深知这场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国家动荡的写照。他对杨贵妃的同情,延伸到对在战乱中无数无辜受难者的同情,同时反思唐玄宗因沉迷享乐、荒废朝政导致的悲剧,蕴含对统治者的批判,情感更加复杂深刻。

融入自身漂泊的哀伤:杜甫本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被叛军俘虏困于长安。“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吞声哭”“潜行”体现其痛苦压抑。个人漂泊之苦融入诗中,使他的哀伤不仅关乎国家和他人,也包含自身艰难处境,增添诗歌情感的厚重感与真实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