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赏析

高度赞誉李白才华

- 开篇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借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点明李白非凡气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生动夸张地形容李白诗歌创作的震撼力,落笔能惊动风雨,诗成使鬼神哭泣,凸显其才华绝世,声名因此大噪,“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往昔埋没的才华一朝得展。“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强调其文采受皇帝赏识,作品必将流芳千古,如“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用窦巩夺锦袍典故,暗示李白受宠。

感慨李白人生遭际

-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写李白乞归获皇帝恩准,与自己相遇情谊深厚。“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赞美李白既未违背归隐志向,又能在宠辱中保全自身。但“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指出其才高却志向难伸,因道不同而朋友稀少。“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以祢衡、原宪类比,叹其才俊却贫困。“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说李白为生计奔波,还频遭诽谤,如“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指其被流放至荒蛮之地。“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借贾谊遇鵩鸟、孔子泣麒麟典故,表李白流放的痛苦与怀才不遇。

为李白鸣不平并表达牵挂

-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希望李白如苏武归汉、夏黄公不事秦一样,能摆脱困境。“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以穆生、邹阳典故,叹李白蒙冤,“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指责当时法律不公,无人为李白申诉。“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想象李白老病在身,于秋月下、江滨处吟诗,表达深深牵挂。“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安慰李白莫怪朝廷恩泽难及,愿为其探寻出路,体现深厚情谊。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李白才华的极力赞美,对其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展现出杜甫对李白真挚的友情。诗中高度评价李白的文学成就,为其坎坷命运鸣不平,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以及对其未来的关切,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不公。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主要有以下背景:

- 好友李白蒙冤流放: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被认定为附逆,以“附逆”罪被判处流放夜郎 。李白素有远大政治抱负,渴望在乱世中一展身手,实现匡扶社稷的理想,却因复杂的政治斗争蒙冤获罪。杜甫深知李白为人与抱负,对其遭遇深感痛心与不平。

- 二人情谊深厚:杜甫与李白于天宝三载(744 年)在洛阳相识,彼时李白因受权贵排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则困于长安求仕无门。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同游梁、宋等地,饮酒赋诗,结下深厚情谊。此后,虽各自漂泊,但杜甫始终关注李白。此次听闻李白流放,杜甫忧心其安危与前途,迫切想表达对好友的关切。

- 杜甫自身境遇:杜甫当时也处于困境,生活艰难,仕途不顺。但即便自身困厄,仍心系李白,这份情谊在诗中得以深刻体现。同时,李白的遭遇也引发杜甫对世事无常、命运多舛的感慨,促使他以诗为载体,为李白鸣不平,抒发内心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创作背景,包括李白蒙冤流放及杜甫与李白的深厚情谊,对该诗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化痛惜与不平: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蒙冤流放,杜甫深知其才华与抱负,对好友遭此不公极为痛心。诗中“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将李白的才高与志不得伸相对照,痛惜其怀才不遇。“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以“薏苡谤”典故,点明李白如被谤的马援,无辜受冤,表达对其蒙冤的强烈不平,这种痛惜与不平贯穿全诗。

凸显担忧与牵挂:杜甫与李白情谊深厚,李白流放至偏远的五岭炎蒸之地,生死未卜,杜甫忧心忡忡。“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借贾谊、孔子典故,想象李白流放中的痛苦孤独,流露出深切担忧。“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进一步设想李白老病状态,在秋月下、江滨处吟诗,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展现坚定的友情与支持:尽管李白身处困境,杜甫对他的情谊坚定不移。诗中开篇对李白才华高度赞誉,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因其处境改变看法,反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李白的认可与支持。“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借典故表达对李白的期许,希望他能摆脱困境,像苏武归汉、黄公不事秦般坚守气节,体现患难与共的真挚友情。

融入自身感慨与思考:杜甫自身仕途不顺、生活艰难,目睹李白遭遇,不免联想到自身及世间诸多才士命运。诗中借为李白鸣不平,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指责当时法律被滥用,无人为李白申诉,这不仅是对李白一人遭遇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社会埋没人才、司法不公现象的思考,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复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