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别董大二首·其二》高适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创作背景

-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六翮飘飖”以鸟儿翅膀被风吹得飘摇不定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私自怜”则直接表达出自我怜悯的情绪。“一离京洛十馀年”点明了漂泊的时间和离开的地点,流露出对多年漂泊生活的感慨。

-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前一句体现出诗人的豁达,认为男子汉大丈夫暂时贫贱并不能算作什么大的挫折,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一句“今日相逢无酒钱”,在幽默中带着一丝无奈,用具体的生活场景,描绘出两人当下的穷困状况,却也更加凸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不因贫困而减损。

情感表达

全诗既有对自己多年漂泊、生活困顿的感慨和自怜,又有对友人的惺惺相惜,更通过“丈夫贫贱应未足”表达出一种乐观、豁达,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传递出一种别样的温暖和力量。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表面上社会依旧繁华,但各种矛盾已经在暗中滋生,文人求仕之路充满坎坷。

- 友人背景:董大一般被认为是着名琴师董庭兰,他是吏部尚书房琯的门客。天宝六年春天,房琯被贬出朝,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四处漂泊,处于困顿之境。

- 作者背景:高适当时也很不得志,久离京洛,四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二人久别重逢,经过短暂聚会后又即将各奔他方,高适于是写下《别董大二首》,《别董大二首·其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社会背景影响壮志难酬之叹

在天宝年间社会矛盾渐显、文人仕途不顺的大环境下,高适壮志难伸。这种背景使诗中“六翮飘飖私自怜”的自我感慨,不只是个人漂泊的叹息,更蕴含着在时代困境下,才华不得施展、抱负难以实现的深层苦闷,让诗人的自怜之情更为沉重。

友人遭际引发惺惺相惜之感

董大因房琯被贬而失去依靠,四处漂泊。高适与董大相似的困顿处境,让他对友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诗中虽未直接提及对友人的同情,但“一离京洛十馀年”这种对自身漂泊经历的叙述,也间接体现了对友人同样经历的理解与惺惺相惜,强化了两人之间共患难的情谊。

自身困境催生豁达乐观之态

高适自身处于贫贱之境,与友人相逢却无酒钱,在这种困窘的状况下,“丈夫贫贱应未足”一句,体现出他在艰难处境中,并未被贫困打倒,而是以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既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友人的安慰,在创作背景的映衬下,更显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使诗歌在困境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