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秋浦歌十七首·其九其十》李白

《秋浦歌·其九》李白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赏析

- 首联:“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诗人开篇便点明了描写的对象——江祖石,它矗立在江边,仿佛是从青天之上扫下来的一幅画屏。“扫”字用得极为精妙,将江祖石与青天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如巨手挥扫、天成画屏的磅礴之感,展现出江祖石的雄伟壮观以及诗人视野的开阔,凸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颔联:“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诗人由眼前的江祖石联想到要在此题诗,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像江祖石一样万古长存。而“绿字锦苔生”则描绘了题诗之上已经生长出了如锦缎般的青苔,仿佛这些文字也与江祖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岁月的流逝中,增添了一份古朴与沧桑。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更表达了他对永恒的追求,希望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够通过诗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整首诗中,李白以其豪迈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江祖石的壮美与自己对诗歌、对永恒的追求紧密结合,在赞美自然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秋浦歌·其十》李白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赏析

- 前四句:“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千千”“万万”“山山”“涧涧”,极力渲染出秋浦地区石楠树和女贞林的繁茂,漫山遍野都是,展现出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同时,每个山头上都有白鹭栖息,每条山涧里都能听到白猿的啼叫,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秋浦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

- 后两句:“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笔锋陡然一转,诗人劝诫友人不要来到秋浦,因为这里的猿声会让客居他乡的人内心破碎。前面的美景铺垫,使得此处的情感落差更为强烈。猿声在古诗中往往带有哀怨、凄凉的意味,李白客居秋浦,内心本就充满了漂泊的孤独与愁苦,听到这凄凉的猿声,更是触景生情,心中的忧愁被无限放大,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整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将诗人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安禄山势力坐大,国家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李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但看到国家的现状,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愤。

- 个人经历: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他四海为家,虽有与杜甫同游梁、宋的快意时光,但总体上处于漂泊流浪的状态,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天宝十二载(753年),他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来到秋浦。在秋浦的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并不太好,自身的遭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让他感慨万千。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秋浦歌·其九》

- 抒发壮志难酬之悲:李白处于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面对江祖石这一自然奇观,联想到自身境遇,借题诗留万古表达渴望自己能像诗篇一样被铭记,展现出对实现抱负、留名青史的强烈渴望及壮志难酬的悲哀。

- 流露孤独寂寞之感:四处漂泊的经历让李白内心孤独,江祖石的孤独矗立与青天画屏的宏大寂寥景象相呼应,引发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使其在诗中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

- 隐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国家潜在的危机让李白忧心,诗中虽未直接提及,但在宏大景象描写及对永恒的追求中,隐含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渴望国家能像江祖石般稳固长久。

《秋浦歌·其十》

- 增添客居愁苦:漂泊的经历让李白在秋浦看到美好景色时,更感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诗中“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借猿声表达了这种漂泊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

- 以乐景衬哀情:李白面对国家危机和个人困境,诗中描绘的秋浦美景与内心的忧愁形成强烈反差。以繁茂的石楠树、女贞林及白鹭、白猿等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凸显出其内心的愁苦与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