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其十三》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赏析
- 前两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清澈碧绿的江水映衬着洁白的明月,月光皎洁,白鹭在月色下翩翩飞舞。“净”字使水与月相互映衬,营造出纯净清幽的氛围,白鹭的飞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之美,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夜江景图。
- 后两句:“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男子倾听着采菱女的歌声,与她们一同在夜色中唱着歌归去。描绘出一幅男女相伴、歌声相和的温馨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出劳动与爱情交织的美好场景。
情感表达
- 对自然美的赞赏:诗人通过对渌水、素月、白鹭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秋浦夜晚的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之情,体现出李白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热爱。
- 对劳动生活的歌颂:诗中的采菱女在劳作中唱歌,男子倾听相伴,诗人将劳动场景与美好情感相融合,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展现出一种质朴、纯真的生活之美,体现了李白对普通劳动者生活的关注和欣赏。
- 对纯真情感的向往:男子与采菱女在夜归途中歌声相和,暗示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纯真的情感。诗人描绘这一场景,可能寄托了自己对纯真美好情感的向往,在漂泊的生活中,渴望着这样简单而美好的情感。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赏析
- 前两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以夸张手法描绘出冶铸工场热烈气氛。熊熊炉火照亮天地,红星在紫烟中四溅,红与紫对比、星与烟排比,一个“乱”字逼真再现火花四溅、紫烟升腾场景,展现出冶炼场面的壮观与热烈。
- 后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在明月之夜,冶炼工人被炉火映红脸庞,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歌声响彻寒川。“赧郎”写出工人的健美强壮和质朴热情,“歌曲动寒川”用夸张之笔,揭示出工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优美情操。
情感表达
- 对劳动场景的赞美:创作背景中,李白漫游至秋浦,见到当地繁忙的冶炼景象。诗中通过对炉火、红星、紫烟的描写,展现了冶炼劳动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劳动场景的赞美,惊叹于劳动所创造的热烈而富有活力的氛围。
- 对劳动者的歌颂:当时社会,劳动者多处于底层,李白却关注到冶炼工人,以“赧郎”称呼,充满亲切与尊敬。写他们在明月夜唱歌劳动,歌颂了劳动者的勤劳、质朴、乐观,体现了诗人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与赞赏。
- 对生活的热爱:李白在漫游中接触到不同的生活场景,秋浦的冶炼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诗歌通过对冶炼场景和工人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活力。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方面:李白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却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在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李白虽有过与杜甫同游的快意时光,但总体四处漂泊,心情并不畅快。此时的他已离开长安十年,漫游天下,北游幽蓟时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怀着悲愤心情再游江南来到秋浦,写下《秋浦歌十七首》,包括其十三和其十四。
- 地理环境方面: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区,因秋浦水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产活动。《秋浦歌·其十三》中展现的优美夜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符,《秋浦歌·其十四》描绘的则是当地的冶炼场景。
-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唐朝表面上仍维持着繁荣,但社会矛盾逐渐尖锐,政治局势暗流涌动。李白虽处于游历状态,但心系国事,这种时代的复杂状况和他对国事的忧虑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秋浦歌·其十一》
- 增添忧愁与无奈:李白仕途受挫,四处漂泊,国家矛盾凸显,他却报国无门。“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看似写美好景色,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实则流露出漂泊的无奈,“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借猿声催白头发,更强化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忧愁。
- 深化孤独感:个人的孤独漂泊与时代的动荡不安相互交织,使诗人在旅途中更加感到孤独无依,面对山川美景也难掩内心的寂寞,诗歌中体现出的孤独感正是这种个人与时代境遇的反映。
《秋浦歌·其十二》
- 凸显寻求慰藉的渴望:李白政治失意,内心痛苦,渴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描绘的平静开阔之景,反映出他在秋浦试图让内心获得片刻宁静,借自然之美来抚慰受伤的心灵。
- 强化对现实的逃避感:当时的社会现实让李白感到失望和无奈,“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表达出他想借美景美酒忘却现实烦恼,享受自由闲适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逃避现实的痛苦与无奈,寻求精神上的解脱。